治疗师如何才能获取所需信息从而可以对患者的人格进行分析推论呢?本书作者为了弥补访谈操作教学方面的不足,对他临床采用的初始访谈模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访谈指导”的目的是使患者对临床评估过程有一个粗浅的印象。咨询师需要建立一个安全的联系、降低焦虑、推敲患者对咨询师的反应、表达理解、评估患者对咨询师的临床假设的反应、表达希望并交代治疗契约的实用性。(当然,每一个咨询师都应形成与自己的人格、气质、信念、培训经历及职业地位相称的访谈风格)
作者的咨询风格如下:首次接触通常是从电话开始。来访者说明来意、咨询师回应几句表明自己理解来访者的意思。开始建立良好的印象。告知来访者咨询室方位、记下来访者电话号码、预约咨询时间。
见面时,与来访者她/他握手,将她/他迎进咨询室。任其选择她/他感觉舒服的位置就座。开始倾听。
大约45分钟后,作者会询问患者“与我交谈有何感觉?”“你是否猜想治疗会很舒服?”
访谈的最后几分钟,有几件事需完成。1、让患者知道治疗师在认真倾听,能理解她的痛苦;2、评估患者听到治疗师对问题的初步分析后的反应;3、帮助患者建立希望,订立契约,包括确定访谈日期、访谈时间长短、费用、取消访谈的规则、保密原则等;最后,请患者在加入治疗前,提出任何她想与治疗师交流的问题,治疗师一一作答。
理论依据:1、诱导来访者对咨询师作出反应;2、表达对患者的理解;3、评估来访者对初步分析的反应;4、给来访者以希望;5、商洽治疗契约的具体事宜(访谈日期及时间长短、费用问题、取消访谈的规则);6、诊断;7、请患者提问;8、让新患者准备提供个人史;9、与来访者分享动力学分析;10、向来访者宣教治疗过程。
英国客体关系理论家温尼科特被问起是如何把握案例释义的尺度的,他回答:“我对案例进行释义有两个前提,其一,让患者知道我不是在梦呓;其二,让患者知道我可能犯错。”如果治疗师恰如其分地工作,患者将不断纠正,并修改治疗师所做出的分析,意识到治疗师常犯错,对患者是极大的治疗启迪。患者几乎可以原谅一切,只有傲慢是不可宽恕的。他们会很欢迎治疗师的无防御态度。即使在初次访谈时,就能对患者做出鞭辟入里的分析,对患者来说也犹如空中楼阁。因为患者前来不是要为治疗师的博学所倾倒,而是想看看是否有人能了解他,这人所受的专业训练是否可以帮助他。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治疗师不能理所当然地希望通过初始访谈就能对假设有一梗概,也不可能指望对患者有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