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开学已三周,不知道怎么就这么忙着、忙着。每个星期上了12节常规课,19 日上了《中学美术第一课》校内研讨课:
23日给参加来自全市的50名参加“国培计划”“送课到市”教师上了堂《有创意的字》。此课得到了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梁光焰副院长的充分肯定,全市50名教师代表反响积极踊跃。非常感恩大家的接纳,我也来分享课堂组织的谋划与心得,以便日后的学习与提高。
“核心素养”2016年国家教育部就有提出,可知道这个词却是在今年暑假华中师大“国培计划”精英教师培训班上了。请原谅小地方见识少的我的不知道。现如今知道了,当然咱运用咯。于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评价,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在《有创意的字》课上得以一一诠释。
首先运用图像识读,教学以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员用活字印刷字盘演示字体演变过程的视频导入。学生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视觉符号进行观看和识别,并解读文字,初识孔子“以和为贵”人文理念。
接着运用多媒体课件以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给学生展示印刷体中黑体与宋体字的美术表现,变体字的应用。
然后以小组探究形式,用个人审美判断变体字该变什么?怎么变?继而又抛出“爱心”、“时间”、“篮球”等词语引发学生思考,对文字本身和创意美术字进行审美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
接下来,提议学生以自己的姓名或喜欢的字来创新思维,将审美判断运用到创意实践中,来独自设计“有创意的字”。
教学活动以孔子的“和”字贯穿,最后以学生设计班主任名字的创意字作品去突破了核心素养中文化理解层面。这时候,我们发现,学生通过设计老师的名字,表达的是对老师的爱,是对老师的尊敬。而学生观察和理解到的文字,它就不仅是符号,还是生活的体验。
《有创意的字》在课堂中,它不仅是课堂美术学科知识,还成了大众的美术认识,让旧有知觉经验被唤起。
美术学习中的真实,只要你用心就能发现。面对同样的文字,人人见之则有不同。这不,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我就看到了一片活泼的世界。一位小胖的男孩子,用细腻的笔触画出了“初夏”二字,用了字形变化。特别是“夏”字的那撇,婉转圆润。看作品,你会以为是纤弱的女生作品。一位文质彬彬的高个男生,起先写的“王”字,后来在头上添加了些装饰,发现它竟然变成“全”。遗憾的是,没来得及拍学生作品图啊!
因为我知道,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参与或缺乏参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地打折扣。教师的教对学生学会产生触动、激励、催化、自省的影响,进而使学生生成意义感、深认识、获得性的教学活动,才是“有效教学”。
将美的教材、美的学习内容与审美主体――学生组织到一个平台,给学生以优秀的审美知识、能力和素养。我们只是那个审美中介!所以,给学生创设丰富其感官体验的场,就会为他们的原创性、想象力的发生提供平台。
这堂课,在此次“国培”项目“送课到市”教师培训活动中,得到了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梁光焰副院长的充分肯定,全市50名教师代表反响积极踊跃。再次感恩大家的接纳!
其课程收获分享有三:
1.课堂内容呈现。
起初,课程内容仅仅就是七年级第三课内容。感谢我上学期任教七年级214-229班的孩子们,16个班的孩子智慧集成了我课堂上的素材。特别是“飞舞”作者张诗扬,“吴芳英”作者杨钟毓,“陈爱喜”作者,“雷雨”作者李明博,“上天了”作者王博文等等,给我的太多的启发,让我扛起摄像机走进滨湖小学,去采访那两位让初中孩子都惦记的传奇班主任――吴芳英、陈爱喜。两位老师看到孩子为她们名字而设计的创意图形时,都是热泪盈眶!在一刻,我告诉自己,我也要做这样的老师!原来与老师的连接,竟可以这样美!
而后的12月,我得代表艺术组去参加学校“挑战杯”教学比武。于是我们艺术组全体同仁一起对《有创意的字》听课、评课、磨课,聚合了全体同仁的经验。其中的微课部分就是朱芳老师站在高椅子上用手机直接拍摄的(她举着手机,拍了有12分钟,手的酸楚啊,可想而知啦!)。这样,《有创意的字》无悬念地获全校师生认可,拿下了文科组的特等奖。
而当朱芳老师在这里第二次听这课时,她发表感慨说:感觉和上次的课相比,有好多不一样了。嗯嗯,是的,有了核心素养的引领,内容呈现又有了创新。
2.教学语言运用。
在课堂上,我有大量运用NLP中的米尔顿语言。对学生认可、赞同、接纳,说“是的”,并运用眼神关注、点头等元素。这就是让课堂生动,学生有共鸣感的关键所在。
3.自我身心修炼。
与淡忘的课(距离上一次上《有创意的字》已有半年之久),与陌生的场地,与不熟的学生,我没有像以往上公开课一样去预设。这次,我的身心是特别宁静的。只因在暑假的NLP专业执行师的课程上结识的六六老师,一位身心灵导师。她会在七月中元节祈福禅修。她会在神圣的道场,虔诚地三步一拜文殊菩萨。她会告诉我:允许自己慢慢成长,不要着急,一步一个台阶,慢慢走,不要忘记看一看,闻一闻路边的花草。她会告诉我:你是有使命的。
当我会自认为写下这篇文章,会让人误会我是炫耀时。她用语音传递给我,这份分享,会一份体验,会是一次梳理,会帮助到需要我这份学习历程的人。
或许,有收获的就是你!不是你,又是谁呢?
愿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