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一生的方向
——伍绮诗的《无声告白》读后
沙粒
这是今年我读到的最有感触、最感动的一本书。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是书封面上的一句话,整部书也正是以此为阐述的中心。这中心,就像我们看到所有潇洒不潇洒的飞翔背后,那一双隐形的翅膀。这只翅膀是童年、身份、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一只只翅膀飞翔的艰辛和断裂的疼痛以及夭折的不忍目睹、不可碰触。
我们谁不记得自己的童年!深深的爱还有深深的伤害。托尔斯泰说:“一个作家写来写去,最后都会回到童年。”苏童在他的一篇自序中也说过:“一个写作者一生的行囊中,最重的那一只也许装的就是他童年的记忆。无论这记忆是灰暗还是明亮,我们必须背负它,并珍惜它。除此,我们没有第二种处理办法。”
是的,童年。
在童年,我们就注定了一生的方向。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这是本书的开头。
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然而,在莉迪亚五岁那一年,母亲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偷偷离家出走攻读医学。在母亲出走期间,莉迪亚和哥哥内斯及父亲在寻找和等待中把日子过得乱七八糟。五岁的莉迪亚和哥哥在盼望和等待母亲回来的过程中不住地检讨自己:“是不是我不够好,不够懂事,所以母亲才会抛弃我而独自离家出走?”莉迪亚决心如果母亲回来,自己一定按照母亲对她的期望生活,让母亲高兴,满足母亲所有的期许。就是这一件事,让五岁的莉迪亚从此丢失了自己,把自己彻底活成了母亲的希望。等到终有一天发现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能为力完成母亲的期望,等到想找回自己的时候,发现已经晚了,一切都无法扭转,莉迪亚自杀了。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个结果。
书中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也曾同样生活在童年母亲给予她的爱和伤害中挣扎、逃避。
詹姆斯,莉迪亚的父亲,经历的更多,由于詹姆斯的父母是中国移民,所以他一直生活在种族歧视和黑头发、黄皮肤身份不被确定中。他痛苦,挣扎,奋斗,可是在莉迪亚死去以后,他也崩溃了。
玛丽琳、詹姆斯共有三个孩子,儿子内斯老大,莉迪亚老二,小女儿汉娜。汉娜是在玛丽琳义无反顾出走攻读医学期间发现自已怀了孕而被迫终止学业,所以她没有母亲突然失踪离家出走而留给内斯和莉迪亚那个童年的心灵创伤,但是,她和内斯一样不被父母所关注,父亲和母亲全部的关注和精力都完完全全用在了遗传了父亲的黑头发、母亲的蓝眼睛聪慧的莉迪亚身上,所以汉娜从小就喜欢静静地蜷缩在桌底、墙拐角等不起眼的角落默默地独自观察,所以在莉迪亚死后,她是最知情的一个人,她懂得每一个人——父亲、母亲、哥哥以及死去的姐姐——的挣扎和痛苦,她独自在幼小的心灵里懂得他们、同情他们,也轻轻地独自舔舐自己从来不被关注的伤口。
书中每个人都让人动情、同情、理解而又无奈。
这让人不由得想到童年——童年呀,那些被某个人,包括父母,姊妹、爷爷奶奶以及某个大人的行为或话语,不经意的一涂抹,也许就会是宿命一样造就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我们的童年是这样,父母的童年也曾是这样,我们给孩子的童年也或多或少涂抹了灰色和黑色。
大人总会自以为是的随意好意或自认为是无伤大雅的挑逗孩子,殊不知这些无意的伤害如何的变成阴影、利剑一样斩伤孩子的一生。
读完《无声告白》,想到自己童年,孩子的童年,心灵无数次滚过行行热泪——童年呀,固注了一个人一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