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死前,刘禅派侍臣李福来询问相父,谁可继任?诸葛亮说出了蒋琬的名字。
蒋琬之后呢?
费祎。
李福待要再问,诸葛亮已经瞑目而逝。
蒋琬、费祎,再加上诸葛亮兵法的传人姜维,这就是诸葛亮留给蜀汉的三驾马车。
离奇死亡
相比于蒋琬的忠厚老实,费祎明显更有才华。他不仅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而且能够一目十行,一眼就探究书中的真意。
他当朝理政的时候,可以轻松地边接待宾客,边饮食嬉戏,再顺便处理公务。在游戏玩笑中就完成了一天的工作,而且还并未出错。真正做到了生活上班两不误。
继任的董允也想学费祎的潇洒,不到半天,已经积下了很多事情,大大延误了工作效率。
费祎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他当上了大将军,总领蜀国的军队,又当上了录尚书事,总领蜀国的政务。蜀国朝堂上的大事小情,刘禅总要先咨询费祎再做定断。自蒋琬病逝之后,费祎得君之专,蜀中无人能出其右。
就在他春风得意之际,一个阴谋笼罩在了他头上。
望气的术士说你在成都是当不上宰相的,事业有成的费祎自然还想更进一步,于是当年冬天就带兵到了汉寿。第二年,刘禅就下达命令让费祎有了开府的权力。开府,意味着可以建立府署并自选随员,权力的含金量显然更高了,费祎本人就出自诸葛亮的幕府。看来术士的话就要灵验了。
然而,就在隔年的岁首大会上,志得意满、喝得酣畅淋漓的费祎竟然被一个来自魏国的降将郭循一剑刺杀。堂堂蜀汉丞相竟然在意识模糊地酒醉中莫名其妙地领了盒饭。事后居然也就不了了之,谁也没有再深究下去。
幕后真凶
从术士的言说到离开成都府,再到宴会,一连串的背后似乎隐含着一个阴谋。而这一切都指向了姜维。
首先,同为魏国的降将,姜维郭循两人相似的经历让彼此产生了共同的语言。只有姜维才有能力说动郭循去办一件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其次魏国的降将最可能来自哪里?显然只能是边关,而目前在边关作战的大将只有姜维。很明显,是姜维收降了郭循,两人在交流中达成了某种政治交易。郭循假意投降,苦苦等待,就在岁首大会上费祎最放松最失去防备的时刻刺出了致命的一刀。
最后是动机,姜维为什么要杀费祎?这也是有迹可循的。费祎位高权重,掌握了蜀国决策权,阻碍了姜维的上升之路。每次,姜维想要在战场上立功扬威,费祎总是不舍得给姜维多配备兵力,多则一万,少则数千。当初诸葛武侯率领十万铁骑尚且不能一展抱负,更何况才力远远不足的姜维。这使得姜维必欲除之而后快。
既然有这么多的蹊跷,为什么没有人检举姜维呢?因为还有更隐秘的凶手。
隐蔽的凶手
很显然,刘禅是费祎之死的最大受益者。
随着年岁渐长,刘禅也享受到了权力的快乐。然而诸葛亮留下的一帮正人君子总是以亲贤臣、远小人为戒,阻止他享受人生。
从蒋琬到费祎,他们不仅接过了大将军、录尚书事的显赫官职,而且继续以诸葛亮传人的身份主导着蜀国的军政大权。他们的干涉总是让刘禅如芒刺背,不得尽兴。
于是刘禅先是放出风声,假借术士的名义让费祎离开成都。这有两个好处,一则没有人在身边管教可以为所欲为地享受帝王权力带来的快感,二是免得被费祎发现图谋,狗急跳墙,来个鱼死网破。
费祎很显然看出了前一点,不过他认为这不过是后主以权力为诱饵,想让自己不要过多干涉后主后宫闲事的交易筹码罢了。于是选择默默地离开。
果然第二年,后主授予了费祎开府的权力。费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宰相。而后主的这招欲取先予的政策也让费祎彻底放松了警惕。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夜,在一个原本应该快乐放松的日子里,费祎被一柄刺刀结束了生命。
选择魏国降将郭循杀人也是很有讲究的。毕竟费祎是蜀汉的丞相,是刘璋旧属的代表人物。如果费祎的死出于蜀国人之手,那么好不容易安定稳固的江山立刻就要分崩离析。诸葛亮身后主客之间的矛盾将再次被点燃,并以熊熊之势让蜀汉再次陷入动荡不安,最终会在不断的内耗中彻底跌出历史舞台。但如果魏国降将杀人,那就可以化悲痛为力量,君臣之间会更加地同仇敌忾,前军将士将以更饱满的斗志去兴复汉室。
那么刘禅为何放任姜维的出头呢?他难道不怕姜维反噬吗?因为刘禅清楚地明白姜维只是一介武人,他只想要带兵打仗,开疆拓土,而不会在政治上要求过多,而且以姜维降将的身份也不可能主导蜀国的军政大权。
刘禅从费祎手中收过了权力,从此他手下再也没有人能够对他耳提面命。他新任命的宰相陈祗不过是一条恭顺驯良的哈巴狗而已。而姜维也终于得以一战所长,带领更多将士去完成武侯的遗命。君臣之间,竟是异样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