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谈谈心智
21天养成一个习惯,我先讲个故事.
声明:你要是个很有精力的人,那下面的故事,就是讲给我自己。
问题的起源是:不想睡午觉。
学生时间比较长,时间也就度过的很规律,会遇到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中午犯困。大学时代的懒散,遇到这个问题会这么处理:睡。假如是在课堂上遇到这个问题,会肆无忌惮的睡。
内心始终感激实习的那段经历,撇开实习的经历不讲,遇到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即:中午不犯困。偷偷把这问题和平常的作息进行了比较。发现了两个异同点:第一:起床的时间的早晚。第二:中午摄食量的多少。可能还跟环境有关...但没进入思维的范围,也就没进行考虑.
于是进行了下面几个实验:
- 起床早,中午摄食量大
- 起床早,中午摄食量少
- 起床晚,中午摄食量大
- 起床晚,中午摄食量少
实验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中午摄食量少,中午不犯困,竟也不影响下午工作学习。
揣着这个“惊为天人”的发现,实践起来,绝大概率下能够成功。
思维里,埋下了这个因果关系,沾沾自喜起来。
直到坚持不午睡36天后,再次进行了一个实验,即使摄入量稍大,也不会犯困。颠覆了历史经验。特意谷歌了下,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之为“餐后碱潮”,这种现象确实和摄食量有关,但并不是主要的原因,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养成更好的作息习惯,更好的锻炼计划.
事实上有效的解决方法似乎人尽皆知。
然而我却自以为发现了“新大陆”。
这个故事我想引入的话题:关于心智--那些普遍被忽视的显而易见的正确道理.
- 关于思考
会产生探讨这个话题的原因是:在科研道路上,始终似乎不得其法。
思维里,撇下的原因是:并不对这方面感兴趣。所以犯了绝大多数人会犯的错误,第一拖延,第二借其他事件填补,沉浸在舒适区内。当截止日期到来,恐惧感会更浓烈,苦的不行。
首先,我得静下心来。找寻到的方法只有看书。与人交流可能也不错,但没找到合适的切入口,因为毕竟这是你的问题,此刻是“你的灯亮着”。
当下结合自己的情况,找寻到的合适的模仿对象有三个,一者:刘未鹏;二者:营销文案大V李叫兽;三者:知乎心理学大神
《暗时间》一书,“遇到问题为什么应该自己都手”中,作者强调“困难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难”,自己都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会收获其他的,即使是你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李叫兽在回答“如何进行搜集和整理信息”的问题中,建立知识体系,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
9年心理学知识教育的采铜,初入职场,也遇到了所谓的迷茫时刻,高校系统的科研教育和实际问题之间的脱节,有目共睹。但他是个善于反思的人,这些经历反而让他探索出一条“致用心理学”的道路,而核心正是架构教育和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
这其实是个很显而易见的答案,解决问题的途径,思考占用的分量如何之大,以至于我们轻易的选择捷径而轻视了它的存在。问题的难易和个人历史经验的多少确实存在关系,但个人历史经验的获得,不还是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嘛。
- 关于学习之概念
一生都和学习沾边,不论年龄。
然而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同一个问题有人理解的很好,甚至出众,而有人甚至始终不得其法,是智力这一主要因素么?
有关系,但不是主要关系,因为存在普遍的大多数。
这里,我再讲个故事
有同学看见在学习编程爬虫技术,私下咨询,如何学习,或者说这到底是个什么技术,尽量绘声绘色的讲给他听,但还是会遇见卡壳的时刻,突然的发问,发现其实我并没有完全的掌握这个知识点。但我还是很自然的不动神色的过渡过去了。事后,当然并没有就此原谅自己,并没有对自己负责。
于是,第二个问题的源头:你真的理解你的问题么?
在摸索中,对待新见的名词,理解这个概念,自己形成了一个公式:特征 + 用途。
比如:要介绍爬虫,我会这么解释:是一段自动化的程序,实现的功能是在网页上自动的抓取符合要求的内容。要介绍正则表达式,我会这么解释:是一串字符串和特殊字符串组成,实现的是匹配文本中具有相似特征的文本。
概念很重要,其实它是理解的基础。而后才是你的知识的掌控。
- 关于重复
你向比较厉害的写手咨询如何才能写的好?
往往并没有得到符合心理定位的答案,他回答道:多读,多写。
你向比较资深的程序眼咨询如何才能写代码像你一样好?
往往也并不是很特殊的答案,他回答到:多编码。
当然,回答都不会这么简单。但都扯不开“多”这个字。
这层意思其实你我早已知晓,“孰能生巧”不就是这个道理么?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并不是没有道理,是因为它并没有闯进你的思维,对思维的影响,才能产生下一步的行动和改变。
我很坚信学识的积累,不是为了达到所谓的人生大赢家,是为了更好的过好这一生。
我很强调输出,所以,在不断的写,即使可能出错,那为什么还要不断的写呢?因为着实害怕陷入学而不思则罔的地步,那太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