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朋友圈的家长们发的要给小孩读的『启蒙必读畅销书』、『亲子教育必读』,我其实都是有点困惑的。我没有读过这些书,不是非常确定里面的内容是什么。
但我困惑的地方在于,是不是真的有必要为较为低龄的小孩们筛选读书的类型。
诚然,有一些书里的部分内容是不适合小孩看的。这个不适合,我认知中的意思是,内容确易对小孩产生不太好的影响,如同我一直赞同的电影分级制度一般,太早接触到可能会让小孩的心理发展产生压力。
而,绝非因为小孩可能理解不了书里的内容,所以说这类书籍不适合小孩阅读。
接收到某些词汇、情境、故事和真正理解它,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实都是有一个时间差的,无非是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人生经历的丰富程度、个体共情的能力而导致这个时间差有长有短。
我们的小学教育中,背古诗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背着古诗的小时候的我们真的理解那些古诗么?那时的我们可能对“为赋新词强说愁”懵懵懂懂,但理解不来“却道天凉好个秋”;那时的我们还未曾遇到“桃花潭水深千尺”的至交,即便到今日,可能身边也没有“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挚爱;如今的我们也许意识到“不如怜取眼前人”,却难以体会“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深深幽怨和离愁。
诗,理解不了可以背,书又何尝不能看呢?
十分理解家长们怕某些内容影响了孩子的成长,但,说真的,你们不怕那些删减的名著看了,影响孩子们的逻辑么?
读书和打球、游戏一样,只不过是个爱好的其一分类,不要把读书放在太崇高的地位。
梁文道最近的读书节目,做得越来越像行脚节目,在地铁上可以读,在沙滩边上可以读,坐在马路牙子上也能读。
中国千百年来惯常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维,让太多人一提到书、提到看书,就望而却步。中国人对于“读书”是有着天然敬畏的。实则完全没有必要,不是非得洗手焚香沐浴才能读。书这东西,买再多都没用,读了,进了你自己的脑子了,你还能用的出来,这里面的内容才真正变成你的。
在哪儿读,怎么读,读了多少,则实在不必拘泥于固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