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隐藏情感”让我们变成了“假父母”……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始终不能做真实的自己。
他们不敢坦诚的表露情感,会把脆弱、难过统统包裹起来;会刻意的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曾经“恐惧亲密”,遭遇过“记忆创伤”,而不敢全身心的投入家庭关系;他们常常会说反话,美曰其名让孩子早早适应“贫穷”“苦难”。
殊不知,正是他们这种扭曲的表达爱的方式,让孩子感受不到“爱”,常常产生不被关心的感受,让他们在生活中不自信。
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很多家长会给孩子掏钱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可是唯独在情感需求上十足的吝啬。
姜文在17岁的时候,考取中央戏剧学院,只是因为他的母亲爱看戏。
可是当姜文把录取通知书交给母亲的时候,妈妈非但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开心,把通知书扔在桌子上,就让姜文把脏衣服洗掉。
拍戏挣钱后,姜文给母亲买了新房,可是母亲说什么都不愿意进去住。
姜文说: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她为我做的事情而高兴。
直到56岁,姜文接受许知远的采访,谈到自己多年的经历,最大的失败居然是:没有和母亲把关系处理好。
《圆桌派》里,他接受杨澜的采访,杨澜问他:你的自信是不是来自于你的自卑。
姜文点点头,说:“其实我非常自卑,大部分的时间,我讨厌我自己。”
在成长的岁月里,如果父母吝啬自己的情感,没有把足够的自信带给孩子,那么,就很难让孩子产生“被认同”的感受。
有些父母,甚至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用言语羞辱孩子,因为在成长的岁月里,父母会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孩子的身上,除了爱,当然还有“恨”……
02、人生中的“伤”,很多来自于“不认同”……
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往往有以下表现:
A、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常常产生焦虑、暴躁、失控的情绪;
B、强调“服从”关系,将孩子的自尊建立在“绝对的服从”之上;
C、习惯设定带有条件的“目标”,要求孩子满足自己才能收到奖励;
D、常常用冷暴力、恐吓等方式逼迫孩子;
E、总是辱骂、指责孩子;
其实,就像我们所见到的那样,曾经遭遇言语、情感暴力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很多。有时候,我们可以肆无忌惮的伤害孩子,仅仅是因为觉得他们还小,将孩子作为附属品,投射自己不成熟的情感。
作为孩子,他们根本无法识别父母言语背后的情绪。
对于孩子来讲,父母就是他们整个世界的中心,是帮助孩子建立价值观大厦的地基。
在孩子的眼里,“你真笨”,就是被父母真的认定为一个“笨孩子”,“你真没用”,也就是“真的没用”。
对于孩子来讲,更多的时候得到父母的认可,才能完善自我,肯定自己的价值,毕竟,这个世界上,若是连父母的认同都无法得到,那么,还能被谁肯定呢?
03、不良情绪,从情感匮乏开始……
通常,当父母无法面对自己真实情感的时候,总是习惯以“情绪感染”的方式,让孩子揣摩自己的情绪。
当他们愤怒时,不像孩子解释自己“愤怒”的原因,而是将情绪投射在家庭关系的相处中,用言语责骂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感知“氛围”的变化。
年幼的孩子会潜意识的背负着父母的不开心,认为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够好才惹父母不开心,久而久之,会产生自卑、敏感等情绪,甚至有人在成年之后,选择“情感逃避”的方式,避免与人产生长久的“情感维系”。
小琴,因为从小接受父亲言语极端而粗暴的对待,形成自卑、偏执的性格,生活中常常觉得自己压力很大,不良情绪随着儿时的创伤所累积,终于产生了严重的躯体症状,与人沟通障碍。
父母有责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正面的积极的肯定,尤其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中,重在结果,而不只是情绪发泄,把注意力从事情本身,转移到孩子内心的需求上。
要知道,言语形成的真实伤害,或许有时候更重,请不要只在意自己一时的情绪发泄,让不成熟的情感表达成为你追求幸福路上永远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