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公司突然要打卡了!”
“哇塞,之前说是弹性工作制啊?”
“听说早晨开会人总是不齐,就要求打卡了。”
“呵呵,就知道人的惰性没法改!”
打卡制度施行一段是时间,确实很多人的上班时间提前了,毕竟打卡机像个紧箍咒一般放在那,每周的工作时间总数要是低于他人,虽然没有惩罚制度,但HR甩脸子质疑,也不好意思。
按说这种形式主义,大家都有抵触情绪。按照时间来计算一个人的产出,其实是纵容磨洋工的行为。明明一个任务6小时就能完成,但要通过打卡拉长到8小时,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本来可以自觉自愿去做的工作,非要加上一个规定时间,好像是强制大家去做一样。
而对于那些不自觉的人,确实是有效果的,起码能够让他按时来上班。哎,一个成年人连按时来上班都做不到,也甭指望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工作本来就是责任担当的体现,公司利益不上心,工作任务不上心。领导和同事找你的时候,你不在,总是别人在等你,而不是你standby,那别人心里会怎么想?你是公司请来供着的么?
自觉的人不但会遵守纪律,即便没有工作安排时,也会给自己找点事做,还会提出一些团队建议。深以为,对公司上心的人,总是能够为团队着想,总想着是否能为公司多尽一份力。他们不会在乎自己多做一点,少做一点。同样职位,同样薪水的人,一个只是本分完成自己的工作,不问其他;一个在完成工作之余,总是在考虑团队的利益。
相信我,二者的思考角度不同,关注点就不同,做出来的工作效果肯定不一样。假以时日,老板会提升谁呢?有人说,我就是这样做的啊,可老板就是视而不见,不提加薪,不提升职,只给我更多的任务。明明都带团队了,我的待遇还没变,我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啊?
笔者也曾这样疑惑过:既然不能得到应得的报酬,那我为什么还要多做呢?但是我后来想明白了:工作不是为了老板,而是为了自己。自己在工作中的提升,不是钱可以买得到的。有个免费练手的机会,还不好好利用一下,就是傻子。
我一个亲戚是个普通职员,可做的基本就是部门经理的差事,但是上面的人一直没动,没有岗位空缺,无法升职也就没有加薪。于是她是卧薪尝胆,什么也没有表露,“无怨无悔”地操着卖白粉的心,拿着卖白菜的钱。
别忘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她等项目做完,更新了一版漂亮的简历,被猎头看中,华丽丽地空降到另一家公司做主管,待遇翻了一倍。那些和她一样职位的同事原来还嘲笑她白干活,不拿钱。这下都傻了眼,眼睁睁看着她完成华丽转身。
蛰伏期就是要养精蓄锐,好好利用不被重视的时间,狠狠修炼自己,为下一阶段做准备。最傻的就是认为自己给老板打工,不加薪就不干活,整日磨洋工。老板无非就是损失一些小钱,可自己却是白白耗费了青春年华,损失了自我成长的机会,真是太不值了。
小聪明者看中的是眼前利益,“有便宜一定要占”;大智慧者关注的是长期的发展,尽可能看到未来一年、五年甚至更远以后的发展,于是不会在乎眼前小利,关注点在于发展战略的布局和计划。相对以后更大利益,眼前的蝇头小利可以忽略不计。
弹性工作制是一把双刃剑,像一个筛子一样,筛出了自觉的人和不自觉的人,筛出了效率高的人和效率低的人。打卡不过是一种约束形式,但什么样的形式都无法约束人本身的意愿。再好的千里马,它不愿意跑,怎么打也不会跑;再笨的鸟,每天不断尝试飞行,终有一天能够飞越蓝天。
有时候我也在心里暗暗抱怨:为什么给他加薪这么多,却不给我加薪,老板很偏心啊。但这样的牢骚又有什么用呢?给自己找别扭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同事比薪水,心情能down到底,比过山车还快。与其弄坏心情,还不如好好做自己的事情。
“德不配位”的人长久不了,也不是总有这样好的运气;依靠自己的本事拿到匹配的薪水,这样才踏实、才长久。
自我价值不是通过一家公司或一个岗位体现的,而是自己本身的素养和修为,要拿到社会上去横向比较。有人戏称:只有跳槽时才能体现一个人的真正价值,这句话说的很到位。因为企业在筛选候选人的时候,不是拿你原来公司和职位去衡量你的薪资,而是在一群候选人当中去比较优劣。这时候原来公司的工资体系完全没有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公司就职的人出来后找不到和原来薪水等同的工作。
与其纠结于现有公司的薪水层级,不如好好经营自己,让自己在社会大环境里具有竞争力。这样才不会依附于公司的名头,一旦有什么内部变动,也不怕因为离开公司而失去自我的身价。
看过《我的前半生》,里面的贺涵在顶级咨询公司工作,却一直在打造自己的品牌。即便他离职,客户也愿意跟随他去任何一家公司。这说明他的价值在社会层面被认可,而不仅仅在公司内部被认可,这才应该是职场人追求的境界。
认清为谁而工作,莫要局限于本职岗位和公司机制,做好长远的计划和安排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