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家里三个兄弟姐妹,我是老大。都说老大在家里承担的更多,我是符合这句话的。但是这个不是我想说的,在教育还不发达的那个年代,对于第一个出生的孩子,还是父母练兵场的第一个靶。
大约是我十岁岁那年,小学四年,春天播种的季节,跟着爸爸去田梗上干活。南方是水稻,一弯一弯的田,经历了冬天的萧瑟,都开始复舒,似乎表示养足了精神,积攒了足够的能量,可以开始在田里播种了。我呢,本来开心的心情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我的任务是往每一个种子坑里撒规定的种子,几颗黑色的,几颗白色的。这个任务对我来说已经很娴熟了。但是就是不知道我什么地方做错了,(现在努力回忆已经记不起来)。“不是这样的吗,你怎么这也不会,怎么这麽笨,笨的像……”
这个场景在我脑海里一直记忆深刻,直到前几年才逐渐变小或者说想起这句话不会眼泪打转。
在很多年的读书生涯里,我一直在找机会离开父母,要独立成长,所以我真的离开了,来到了离家2771.7公里的地方。求学,工作,成家。
一直以前我都在寻找,爸爸不爱我,爸爸那样说我的原因,但是很遗憾,没有找到。
每次回家,爸爸都很心疼的跑老远去接我,虽然他不说话,但是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心疼的字眼。每次离开,车开的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了爸爸眼里的泪花。
我找到的全是爱。
现在我明白了,爸爸不是不爱我,而是他用了不接纳的语言,而这个语言,他说出来的那一刻可能有多种原因,比如:心情,认知等等影响。但是在我,一个孩子身上,解读出的含义远远超过了这些。这个含义甚至影响了我几十年的人生。
在泽宇读书会“父母效能训练”里,我明白了,这就是不接纳语言会给孩子造成的伤害。现在,仍然有很多父母继续在用这这些语言,特别庆幸你能看到这篇文章。下面将告诉你不接纳语言到底有哪些呢?
倾听孩子说的过程中,表达不接纳的12类语言:
1.命令、指挥、控制:告诉孩子去做某件事,给她一个命令
比如:你必须怎样
2.警告、训诫、威胁:告诉孩子做了某件事会有什么后果
比如:如果再就怎样
3.规劝、说教:告诉孩子他应该怎样
比如:你应该
4.建议、给出解决方案或意见:告诉孩子应该怎么解决,给他一个建议或方案
5.说教、教育、进行逻辑辩论:试图用逻辑辩论,见闻或自己的意见来影响孩比如:小孩在家里有责任心,长大就会成为一个责任心的人
6.评论、批评、表示不赞同、责备:对孩子做一个负面的评价
比如:我不赞成你的看法,你的想法不成熟
7.赞扬、赞同:给一个积极正面的评价和判断
比如:你有能力把他做好
8.归类、嘲笑、羞辱:让孩子感到愚蠢,把孩子归类
比如:你怎么这麽笨
9.解析、分析、诊断:告诉他孩子的动机,表明看清了她的心理
10.安慰、同情、安抚、支持:尽力使孩子好受一点,说服他摆脱不良情绪或让不良情绪消失,否认他情绪的强度
11.调查、质问、审问:试图寻找更多信息来帮她解决问题
12.回避、分散注意力、转移话题:试图让孩子忘掉,转移注意力
比如:忘掉它吧,咱们先不谈这个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表扬,赞同,安慰,这些怎么也是不接纳的语言呢?
原因还是在于不是正视孩子提出的问题,不去解决孩子的感受和情绪,而是以一种试图规避的方式来解决。这样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不被理解,情绪不被认同。
“每一次你与孩子谈话,就好比你正拿着又一块砖,进一步堆砌你们之间的关系。每一条信息都向孩子传达了你对于他的看法。他会逐渐在脑海形成一副你如何看待他这个人的图画。”
那什么才是对孩子的接纳,如何做才是接纳呢?敬请关注下一篇文章。
我是利平,专注亲子沟通,欢迎你来勾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