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究竟是如何作出改变的呢?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名叫詹姆士·普罗察斯卡的心理学家提出了“行为转变阶段模式”(TTM)理论。研究表明,人们通常不会像耐克广告语说的那样,或是像立下新年目标那样“说干就干”,而是更倾向于通过一个连续的阶段性过程来达成改变:
• 未准备阶段
• 犹豫不决阶段
• 准备阶段
• 行动阶段
• 维持阶段
比如说你想要作出一项改变:或是多锻炼身体,或是结束一段关系,又或者是第一次尝试心理治疗。在你切入正题之前,你处于第一阶段——未准备阶段,也就是说,你根本都没想去改变。有些治疗师会把这个阶段和否认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你自己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犹豫不决阶段充满了矛盾的情绪。如果说未准备阶段是否认,那么犹豫不决阶段就是抗拒。在这个阶段,当事人已经意识到了问题,也愿意讨论这个问题,而且理论上不反对采取行动,但又似乎就是无法让自己落实去做。人们通常会在犹豫不决阶段开始接受心理治疗。在这个阶段,人们会采取拖延的行为,或是通过给自己捣乱来避免面对改变,即使那将是积极的改变。因为当人们不知道改变会带来什么的时候,往往不愿意放弃现有的东西。这个阶段的痛点是改变意味着失去,而新情况又叫人不安。
有酒瘾的人的确开始喝得少了,而且还在网上查阅了有关喝酒上瘾的文章,这说明他已经处于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了。
询问别人知不知道什么好的戒酒门诊项目——说明进入第四个阶段,行动阶段了。在行动阶段,他会尽职尽责地每周花三个晚上参加戒酒互助小组的活动,以此填充平时喝酒的时间。他完全戒酒了。
维持阶段,这也意味着当事人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改变后的成果,但这并不代表不会发生倒退的现象。当遇到压力,或一些特别的诱因时,都会触发旧时的行为卷土重来。这个阶段将会困难重重,因为人们想要改变的行为实际已深深嵌在了他们生活的肌理中,有成瘾问题的人(无论这种成瘾的对象是一种物质,是戏剧化,是消极的情绪,还是一种自我挫败的活法)都容易和其他有成瘾问题的人为伍。但当一个人处于维持阶段的时候,他通常可以在正向的支持下回到正轨。
来自《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