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李婷365日写作计划第53天的写作内容
本次写作是基于本书的前五章。
这五章讲了什么?
作者主要讲述了论证的三大基石--论题,结论,理由。
也介绍了如何找出意思不明的词语和找出论证中没有明说的两种假设。
细节上是如何安排的?
第一章讲述了批判性思维,第二章讲述了论题和结论是什么,第三章讲述了理由是什么,第四章讲述了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第五章讲述了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学会提出好问题
海绵式思维 VS 淘金式思维
回应自己的所见所闻,我们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人是照单全收,把别人的观点当自己的观点。有的人是自己思考做出判断。这样不同的两种选择正是对应了两种思维方式。
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
批判性思维是本书使用的一个术语,其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
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批判性思维让我们在客观评价图书,杂志,文章,演讲时不盲从盲信,不仅有助于客观的评判别人的观点,也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就是找出论题和结论。
规定性论题和描述性论题
论题就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抑或争议。
描述性论题是指对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各种描述的精确与否提出的问题。
规定性论题是指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提出的问题
有时候文章中并没有明确告诉读者他的论题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先找到结论,然后由结论反推出论题。
结论VS纯观点
所谓结论,即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结论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由一个一个的理由来支持的,是逐步推理过来的。如果某人断言某件事是真的,但又没提供支持他这一断言的理由,那么这样的断言就不能称为结论。
相应地,我们把没有证据支撑的断言称为纯观点(mere opinion)。
找到结论的方法
第一,指示词有助于找到结论。
第二,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理由是什么?
首先浏览一下文章,找出结论并做标记。然后问一下“为什么”,再找出理由。利用指示词来获得帮助。结论和理由要分开。尽量用自己的话复述理由,用自己的话复述有助于阐明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理由是构成了论证结构的第三块基石。只有知道为何别人会有这样的观点并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我们才能公平评论这一观点。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就曾说过,一个聪明人和另一个聪明人说话时,大家总是先说:“等一等!”花点时间找出论证之所在,然后再去评估我们认为别人说过的那些话,只有这样对提出论证的人才够公平。
在找论证中的理由时,我们会发现一些理由很谬误,但不要就此略过,而是要把每一个好像被作者拿来支撑其结论的观点都当成理由,即使你根本不相信它实际上能为其结论提供多大的支撑。
因为你想对做出这一论证的人尽量公平,你就需要利用施惠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首先假设这个论证是最无懈可击的,理由很充分,然后再着手进行评价。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
准确辨认关键词或短语的确切含义是决定你是否同意别人观点的必要步骤。
我们在读书或听讲的时候,一定要强迫自己去寻找那些意思不明确的词或短语,否则你就会抓不住要领。
客观的评论是建立在作者和读者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也在分析阅读中提到了要准确理解词义,与作者达成共识的阅读规则。
找出语义不明的词
第一,以表述出来的论题为线索来确定可能的关键词。
第二,找出推理结构当中的关键词。
第三,找抽象的词或短语。
第四,通过反串(reverse role-playing)来找出潜在重要的又有歧义的短语。
找出这些语义不明的关键词后,问一问自己:“我知不知道它的意思?”
要回答这个重要问题,你需要克服几个主要障碍。
第一个障碍是你自认为和作者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第二个障碍是认为术语只存在一个明显的定义。
因此,判定你是否找到一处重要的歧义,最好的检测方法就是将这个词的不同含义替换到推理论证的结构中,看看改变这个词的意思是否会对理由支撑结论的效度产生重大影响。
有些时候作者没有为关键词下定义,那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这些词语使用的上下文语境。如果最后还是难以理解,就是发现了一处重要的歧义。
词语的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
术语和词组既有外延意义又有内涵意义。
外延意义是指使用一个词的约定俗成的外在描述性的指称对象,也就是我们在本章目前为止反复强调的这类意义。
内涵意义是指我们对术语或词组所附加的情感上的联想意义。
那些激发强烈情感反应的术语被称为附加感情色彩的术语(loaded terms)。
政治语言常常添加感情色彩而且意思模棱两可。
“福利”这个词常被我们用来指政府为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提供的帮助;当政府的帮助提供给那些我们喜欢的人,我们就称之为“扶贫”。
写作中如何避免关键词歧义
写作本来无须是一种完全孤独的活动。要避免认为你的关键词意思众所周知,我们最后给你的建议是展开一场对话。把你的结论和理由拿出来和别人分享,比如朋友或同学。
在你判断某个潜在的歧义需不需要进一步加以解释之前,先花点时间想想你的读者和听众。
什么是描述性假设和价值观假设
假设有下列这些特征:
1.隐藏或没有明说出来(大多情况下如此);
2.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3.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
4.可能有一定的欺骗性。
一个论证的表面结构由理由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所以我们关心的只是影响到论证结构质量的那些假设。这样可以缩小寻找假设的范围。
价值观假设(value assumption),是指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
价值观本身是不能成为理解有力的向导,能对一个规定性问题做出与别人不同的回答的,是你对所持的特定价值观的相对认同的程度。价值观假设会随着情景的改变而该表。
我们可以从作者证实结论的各种理由,来判断他的价值观假设。只有一个人选择的价值取向是认为公共健康或者环境保护比效率更重要时,他给出的理由才能支持结论。
描述性假设(descriptive assumption)就是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想法。
一个理由本身不具备与结论之间的直接联系,理由必须通过特定的其他想法(常常是没有明说的想法)才能与结论相联系。
发现描述性假设的一些线索 :
1.不断思考理由和结论之间的鸿沟。
2.寻找支持理由的那些想法。
3.把自己放到对立的反对立场。
4.意识到还有其他潜在的方法可以获得理由中提到的种种好处。
5.对论题进一步学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