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47年,汉景帝刘启与母亲窦太后,弟弟刘武一起家宴,喝酒喝得非常开心,随口说道:等我千秋万岁之后,就把皇位传给你。这句无心之语,引发了一连串尴尬事件。
梁王刘武与刘启是亲兄弟,都是窦太后所生。小儿子刘武因为孝顺乖巧,深得窦太后宠爱。
而他本人在七国之乱,抵御吴楚联军时死守睢阳,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心气极高。
汉景帝跟这个弟弟走得很近,又是封赏又是接见,进宫同坐一辆车,出宫一起去打猎。
刘武因此常住在皇宫,和母亲哥哥常在一起。
当时皇帝还没有册立太子,加上他的酒后之言,窦太后也希望立弟弟刘武为太子继承皇位。
当妈的有了这个想法后,就对皇帝儿子通过殷商制度和周朝制度,婉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皇帝事后询问袁盎等大臣,太后的真实意思是啥?
大臣告诉他,太后想让他立弟弟为太子,遵循殷商的兄弟传位制度。
但大臣们劝谏皇帝说,这样一定行不通,因为《春秋》记载的宋宣公,就因把王位传给弟弟后,导致国家大乱,灾祸不绝。
皇帝觉得有道理,又让大臣用这套说法去劝谏窦太后。
太后听过也理解了,就让弟弟死了这条心,回到封地去,好好做诸侯王。
可刘武怎能甘心!他打听到,这主意是袁盎那些大臣出的,就心存怨恨,暗地派人去刺杀他们。
袁盎一死,惊动了皇帝,立刻派遣使者去抓捕凶手。
凶手很快缉捕归案,发现幕后元凶居然是梁王刘武,而他要杀的大臣足有10多个,明白昭示着他要谋反。
朝廷出了这么大的事,窦太后也听说了,她知道是小儿子心生怨恨才犯了错,于是心神不宁,茶饭不思,白天黑夜地哭。
孝顺的汉景帝看母亲这样,十分担忧,就向各位大臣询问妥善解决的办法。
大臣出谋划策,只能派一个情商高、能力强的人去办理此案,才能解除太后的心病。
皇帝仔细挑选,派了田叔和吕季主去处理此案。
这两人果然厉害,深知里面关系复杂,要各方面都处理得当才行。
他们审完案子回来,先用火把梁王谋反的证词烧掉,再来回复皇帝。
他们对皇帝说:梁王并不知情,制造这件事的,是他的两个宠臣——羊胜和公孙诡,这两人已经畏罪自杀了。
皇帝对结果表示满意,告诉他们去禀告太后。
窦太后知道情况后,知道皇帝放过了小儿子,一块石头落了地,立即就坐起来吃饭,恢复常态了。
梁王刘武虽然在母亲的庇护下躲过一劫,却再也开心不起来,公元前144年,就患病死去了。
@晴果悟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原来“文景之治”的贤明皇帝刘启,也曾犯过信口开河,言而无信的错误。
自古以来,讲究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普通百姓尚且如此,一代君王更该谨言慎行。
据史料记载,从前周成王和年幼的弟弟在树下玩,他拾起一片桐叶,递给弟弟说:我把这个封赐给你。
周公听见了,就过来说:天王分封弟弟,这很好。
成王说:我只不过是和他开玩笑吧了。
周公正色道:身为君主,不应该有不当的举动,不应该说出开玩笑的话,说了就要做到。
于是就把应县封给了幼弟。
从那以后,成王一辈子不敢说玩笑话,说出来就一定做到。
而景帝刘启,在家宴上随随便便当着母亲和弟弟的面,说出日后把江山传给弟弟的话。这对于弟弟刘武来说是何等的诱惑呀。
更何况刘武一直得到太后的重视,骄横傲慢已经很长时间了,再多次听到景帝许诺的话,不动心不当真是不可能的。
正因为哥哥让他有了这种非分之想,才导致了后来一连串的尴尬事件。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
无论任何时代,对于任何人,诚信都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团队的发展根基。
值得一提的,还有负责办理这起棘手案件的两位能臣。
在封建专制下,当权者的意志至高无上。这起兄弟争权导致的暗杀事件,殃及了许多正直忠厚的大臣。
处理此案时,既要让违法者受到震慑,有所收敛并改邪归正,又要平息皇帝怒火,还要顾及窦太后对小儿子的袒护亲情。
真是给办理案件的人出了个大难题。
在当时的君主专政制度下,他们也只能采用放过真凶,用替罪羊来替主子背过的方法了结此案。
于是,又有两位真才实学的无辜谋士为此付出生命代价,封建专制的黑暗和腐朽彰显得淋漓尽致。
我是晴果悟书,一个喜欢读书思考的感性创作者,对这段历史,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关注,愿与有缘的你,一起读书读世相,悟道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