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行的虎老师让我去参演浙师大的元旦晚会,曲目是《溪行桃花源》,箫筝和鸣,一箫二古筝的组合,行云流水间一派空明。
在网易云音乐下载了这首曲子,耳麦里循环播放着,何处箫声,何处筝鸣,音符随着脑流画简谱,花指摇指勾勒清脆柔和的乐感。
从D调跳跃到G调,无非是换了条弦,却难改习惯,看到谱子依旧还是会弹成D调,倒是信心减退不少。
忙乎练了好几天,还是放弃参演,一则是工作忙碌没有时间练习,二则是压力下弹出的曲子总缺少些动听,倒是虎老师也理解,放我一马。
音乐与文字,对于我来说可谓是黄金搭档,音乐传递的情绪比文字直观,大街小巷可以随处播放着歌曲,若随处展览着文字是难的,恐怕看的人更是寥寥无几。由此可见,音乐比文字的需求大,而且欣赏与学习音乐比文字简单,一首流行歌曲很快便朗朗上口,可是让你学写作家的一段文字,却是难以落笔的。
音乐什么时候堪称是一种生活美学呢?不曾考证,但于我是罗列其中的,而且是首当其冲的。在我的生活美学观里,有音乐、文字、书法、诗词、绘画、戏剧、摄影、装饰等等,总之一句话,就是让生活充满色彩。
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的交响乐,或跌宕或柔情,奏响生命的洗礼之乐。寂静的夜晚,来一首保罗莫利哀的夜曲,一天的疲惫在柔美的乐声中抚平,静静的夜,静静的心,生活便是如此美好。孤独的时候,有石进的钢琴曲,让孤独陷入更深的漩涡,清泉石上流般的思绪涌现,人生的某种坚定更加笃定。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听着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长大的,港台那些耳熟能详的歌手,是永远映帘成长的伴随者。我们怀旧的情怀在哪?就在那个年代的歌声里。
怒吼的崔健,柔情的齐秦,摇滚的罗大佑,不会老的四大天王、小虎队,永远的光辉岁月Beyond,听不厌的王菲,化梦为名的林夕……
长串的名字,长串的歌曲,写在那些回不去的青春里,只是旋律依旧,物是人非。
看理想最近出了一档栏目,马世芳的《听说》,每一期都会陪我们回忆一段过往,回忆一首歌带给我们的青春故事,那里有越过山丘的李宗盛,有背着吉他旅行的陈绮贞,有齐豫的橄榄树,更多的是海峡对岸飘来的思念与亲情。
家里最敞亮的一隅是五平米的琴房,一架钢琴,一架古筝,便是我和俩娃的世界。偶尔合奏一曲,高声歌唱,这是我们娘仨最快乐的时光。
身边很多人不解,一把年纪了还不消停,学什么乐器,写什么书法,画什么国画?我无法解释自己梦的构成,我的梦也有七窍玲珑,同呼吸感观着,活好每一天,每一天都让它美美的。
大娃常会问我,妈妈你为什么要让我学钢琴?
没有为什么,带他听歌,看演唱会,听剧,答案就在这平淡的日子里,就在这些生活美学里。
小娃从去年开始也加入我们的队伍,弹一首小星星道晚安,幸福的闪闪发亮。
老伊也是不甘落后的,弹着浏阳河,歌声里带着我们去流浪。
再忙碌浮躁的日子,也要努力过的美一些,再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