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知识管理,常来简书的小伙伴对这个名词应该不会陌生,因为简书里有很多知识管理做的特别棒的大神,说来惭愧,本人是最近刚开始接触这个领域的知识,非常感谢彭小六老师的新书《让未来现在就来》,在这本书里我第一次看到知识管理这个概念,第一次了解到原来知识可以这样管理,第一次认真思考工具对于学习的作用(人是学会使用工具的动物)。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是刚开始接触知识管理,希望你可以认真看完这篇文章,或许会对你的人生有些改变。
顺着六哥的新书,我找到了田志刚老师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这本书,书里提出知识管理分为5个步骤:
学习知识、保存知识、使用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
我的天哪!每个部分展开都可以是一个单独宏达的体系,然而我却不知道这些东西存在怎样的关联。今天不不具体聊这几个部分,坦白说是个人目前的能力还无法聊透,今天只谈个人对知识管理初浅的感受。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这样定义知识工作者,知识工作者指那些主要工作内容为处理信息和知识,并在工作中利用信息知识的人,以区别原来的产业工人。如此说来笔者已从事知识工作者多年,然而可悲的是我自己对此却毫无所知,可以想象我这些年的工作效率是多么低下,想想都有点愧对这么多年给我发工资的老板。
知道自己是一名知识工作者,那就不得不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做更详细的了解。我是从一些基本的概念开始学习的。
第一,区分人们常说的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之间的关系。无法准确定义信息和知识,那如何能够处理好信息和知识呢?
数据:单纯的数据,不能传达特定意义
信息:表达某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知识:知识是用于生产的信息(有意义的信息),支持作出选择或决策的信息
第二,知识是怎么分类的?
一、Know—X分类法
1、事实知识(Know—what),让人知道它是什么,叙述事实方面的知识。
2、原理知识(Know—why),让人知道它为什么,通常指关于自然法则、人的思维和社会运动的法则。
3、技能知识(Know—how),让人知道如何做,通常跟生产和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各种活动相关。
4、人力知识(Know—who),让人知道是谁,即关于谁知道什么和谁知道什么如何做的信息。
二、隐性—显性分类法
1、隐性知识:虽然知道如何做,但却很难告诉别人或写明白、说明白的知识;Know—how,Know-who,属于隐性知识。
2、显性知识:能够利用语言、文字、肢体等方式表达清楚的知识。Know-what,Know-why,属于显性知识。
第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哪个更重要?如何互相转化?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模型:
群化(Socialization)
隐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Tacit to Tacit)
即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比如一个新进人员通过观察资深同事的工作来学习经验和技巧。比如人们针对共同主题展开的谈话和讨论。
在此过程中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识别和组织领域中的专家?如何沟通协作?如何总结和传递经验教训?
外化(Externalization)
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Tacit to Explicit)
即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比如将实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总结成书面形式。
在此过程中的主要挑战是:缺乏自动化的流程来捕捉隐性知识,缺乏贡献隐性知识的激励环境。
融合(Combination)
显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Explicit to Explicit)
即显性知识组合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
比如从多个来源收集、整理和学习知识,并获得新的发现,得到新的知识。
在此过程中的主要挑战是:大量知识被独占或隐藏,存在于不同介质中的知识难于整合,难于搜索。
内化(Internalization)
显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Explicit to Tacit)
即把显性知识转变为隐性知识,成为企业的个人与团体的实际能力的过程。
比如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在此过程中的主要挑战是:信息量过大,缺乏指导。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很难说到底哪个更重要,哪个更有用,有人用冰山理论做了比喻,显性知识是海面的冰山一角,隐性知识才是汪洋大海,这个说法或许是对的,但是对实际工作却没有太大意义。个人认为从产生利润和创造价值角度,显性知识的重要性要大于隐性知识,任何的知识只有将其书面化才能够标准化,从而实现最大价值。
笔者从事销售工作多年,本人在工作中表现一直不错,但是一直以来总是很难把我的销售知识完完全全明白的告诉同事。销售的工作除了产品的知识是显性知识,更多要求的是你对客户的了解、客户购买意愿的判断以及签单时机的把握,所以很难将这套流程标准化,也就没有办法将之从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接触了知识管理,了解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可以互相转化后,我会努力将自己多年的销售经历做显性转化,实现个人知识价值最大化,希望大家都能早日进入知识管理领域,并将之应用于工作领域,在工作中更上一层楼,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