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阵子没怎么参加婚礼了,实属正常。同龄的同学朋友基本上婚都结的差不多了,这会儿很多人的娃儿身高都接近一米了吧。今天倒是第一次在成都市区参加婚礼,大酒店、整齐叠好的香槟杯子、激情澎湃的婚庆主持人,还有门口的大幅海报,一切都很熟悉又陌生。
正好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你希望自己的婚礼是怎样的?
我只是随便瞟了一下,很多人参与回到了问题,除了打字还上传了很多照片,比如:
“希望户外的仪式亭有更贴近自然的感觉”
好闺蜜们可以做我的伴娘
......
坐在酒席上时我就在那想,在这个城市里,或者说在广大的中国除了少数“发达地区”之外,真的能找到图片上那样宽阔的草地吗。在旷野里搭上仪式亭和桌子,一群人真正放松围坐,不知为何总感觉是极为困难的事情。而且实际上最困难的倒不是客观条件,环望酒店四周的各位亲朋好友,你会忽然感觉到也许那些梦想可能是极为个人化的想象,而整个社会团聚在身边的人群们,可能想要的并不是你所想要的那种场面。
是不是很令人失望呢?倒也不是,话说这些草地仪式亭婚纱的场景其实也就是舶来品。再想想传统的中式婚礼,所有的这一切虽然差异很大,本质上殊途同归——当人们在某件事情上能感受到特别强烈的仪式感时,内心里就能沉淀下更多的重要的感觉。如此一来,虽然很多人都在吐槽婚庆主持人肉麻俗气,可是只要“仪式感”这个元素过了“金线”,效果是一样达到了。
所以,虽然是舶来品,但迄今为止我看到身边无数的朋友都在努力的办这样一场婚礼,虽然看上去都极为相似,都不属于“你希望自己的婚礼是怎样的?”里面描述的婚礼,但是一切进行的都还不错。
这就让人还想起了最近几天很流行的一个APP叫“足记”,它就和当初的脸萌一样迅速的红遍国内的互联网。迄今为止我没有真正用过这个软件,一方面我特别能理解为什么它能火,因为它确实抓住了大部分人内心的一点点很定向的需求,另一方面,我是一个影迷和摄影爱好者,很喜欢比如德国人Malte Grüner拍摄的电影胶片风格的照片,足记的滤镜效果不算特别令人满意,所以我没有用它。
为此我还想过,难道是年纪开始大了,接受新事物慢起来了么,正如脸萌我也一次没用过。
其实我真的也没有瞧不起足记的任何一丝在里面。从应用层面上说,它很值得敬佩。
正如婚庆公司、婚宴这种事物的存在一样,它们能带给人们仪式感,能让人们心怀欣喜坚持做下去,也没有什么不好的。记得在参加过的那一次次婚礼里,确实有很多朋友顶着婚庆主持人鸡血般的声音,流下过激动而真诚的泪水。
你希望自己的婚礼是怎样的?
虽然现在回答已晚,但我还是觉得,我不怎么“希望我的婚礼会变成什么样“,它该是什么样自然会变成什么样。挺好的。翻了翻那些照片,虽然总觉得没找到当初幻想能拍出的很叼的几张,看来看去,也还是很高兴。
不枉为布列松信徒一场,那些瞬间,都是决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