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明知时间银行里的存款是坐吃山空的却不愿学习进账的方法呢?拖延症、番茄计时法,这些东西让我想起了过去的片段。记得读过一本书,《错把妻子当帽子》。书中有个小故事:
有个生了奇怪病症的人。他从小到大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他仿佛永远处于不规律的抽搐模式中,那当然和正常人区分开了。正常人不会动不动抽搐起来,甩出一连串脏话,你也无法想象对于正常人来说可以胜任的工作对于他来说有多难。无论是老板还是同事,很少有人能够乐意和一个看上去脾气暴躁,精神亢奋,同时又难以控制自己的人相处。
虽然人生多艰,这位病人还是以善良的个性,高尚的品格以及不容置疑的能力博得了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一位被他人格魅力所吸引的妻子。就像从小在黑暗中长大的人,听觉会分外清晰一样。藏身于身体之内的病症折磨他的同时,也送来了一份礼物。这位病人周末兼职做爵士鼓乐手,他似乎对速度和节奏有着独特的感知,许多灵感也从此而生。
直到这位病人在因缘巧合之下,终于弄清楚那种疾病是可以用药物控制的,他长吁了一口气,谢天谢地。难以启齿地是,由于病症的作用,婚姻正迅速陷入危机。原因是他无法控制自己不去说那些话,那些性兴奋时会不由自主地冒出的粗鲁咒骂声,而且他的抽搐症越来越严重,到了每隔几秒,身体就抽动不停的地步。
在医生的建议下,这位病人尝试服用一种药物来控制病情。幸运的是,刚服用不久,难以忍受的病情便大为好转,他变得温和、平静下来。不幸则是,可怜的病人发现长久以来的幸福源泉停止了涌出,由于药物的灵敏作用,他无法再一边抽搐,一边跟随随心所欲的灵感打鼓了,与此同时,他的思维似乎也钝化了。
假如你读过一篇描写穿墙人的科幻小说,你就会知道这位病人如同故事结尾的主人公一样,在厚实的墙里费力地移动着,全身生锈一样辛苦存活着。不知怎的,他让人想到了尼采的一句诗:假如你长久凝视深渊,深渊亦在凝视于你。当不得不和一样事物相处时,你的生存模式将被它改造,要么死,要么和疾病一起伴生下来。明知是不好的体验,却因为早已经像习惯空气一样熟悉,骤然云开雾散,极其容易陷入另一种无措的境地。
可不可以牵强地发散一下,把拖延症代入到奇怪病症里,把药物治疗后的的模式代入到拖延症患者早就应该进行的行动中去呢?想象一下,我是个身患怪病的家伙,经常莫名其妙地抽搐,这种讨厌的病一直伴随我长大。我在其中不知不觉学会了快节奏地思考和动作,我对于音乐和动作异常得敏感,许多被人喜欢的灵感也源自于此,这也是激情来处。现在我通过服药控制住了病情,我变得像一个安静的美男子了。
但是,我旧有的欢乐被剥夺,我不知道怎么找到新的快乐来源,好,现在我是一个21世纪里的拖延症患者,我有许许多多的愿望一直没有付诸行动去达成。为什么呢?因为我心理还是觉得日常的那种懒人模式舒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玩游戏就玩游戏,想看网络小说就看网络小说,多轻松啊。尽管如此,其实我还是暗暗地期望自己可以变成梦想成为的那种人,但是我又害怕一旦开始投入精力进去,就必须一直绷紧精神,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这样是很累的。所以这两种力量经常相争,而我会偏向比较舒服的一方还是必然会感受到费力的一方呢?
这样说来,许多拖延症患者是不是无药可救了呢?
我想并非如此,那个故事中的病人在陷入僵局后,和医生再三地研究,他们琢磨出一种两全的套路。在工作日,病人将会一顿不落地按时服药,以维持生活的有序。而在周末,他无需这么做,依旧可以乐手的身份将灵感释放出来,他那套在和抽搐并存的哲学也可以适当地应用出来,获取快乐的感受。
让理智与情感握手言和吧,你可以去追求星辰大海,也可以一时放松小憩,做个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并不那么难,并不代表全身心地舍弃掉舒适区,这其中的平衡点全在你。
星辰大海的背后,是柔软的草地。当你躺在上面一会儿后,要记得只能是一会儿,舒适区里不能待太久,还是要继续出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