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底,我都会把过去一年读过的书搬出来,挨本再翻一遍,一来是满足自己内心的成就感,二来则有些惭愧,要是不把这些书翻开粗略的看上一会儿,我还真记不得这些书里讲的是什么。
前两天收到了一位简书平台编辑寄来的书,叫做《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这样一个充满“智商税”的标题再加上大概不到200页的厚度,让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大打折扣。不过在床头放了两天之后,我还是打开了它,可就是这么随手一翻,我仿佛是打开了认知世界里的又一扇大门。
这本书的作者叫茂木健一郎,日本著名脑科学家、脑科学创意经济的领跑者,日本脑科学应用第一人。曾任职于剑桥大学,现任索尼电脑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东京工业大学研究所客座教授,近年来以脑科学权威之姿席卷日本,这位顶着方便面头的作者,擅长将复杂严肃的脑科学知识融入生活化的体验而闻名。他从脑科学的角度分析宫崎骏等成功人士的制胜之道,解读恋爱男女的心态和行为,广受大众喜爱。
这本《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也是秉承了他一贯的风格,没有让人眼花的数据,也没有一个议论文似的系统,整个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你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听他侃东侃西,谈天说地,不知不觉间,就被作者独特的读书方法吸引住了。
本书介绍了不少提升阅读能力的方法,都是基于作者庞大的阅读积累,我读过之后,感觉有些方法并不适合我们中国读者,所以经过整理,我列举了下面四种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
1. 相比于专一于某一领域的阅读,我们的大脑更适合吃“杂食”
不分领域的杂读至关重要,很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出人意料的积累,往往就存在于一个人内心的知识,和人生的深度当中,但对于一般人来说,大量读书、跨不同领域读书的确存在很大的难度,我们可以先尝试挑战一下平时并不会主动阅读的书,比如,经常阅读商务书籍的人可以尝试读古典文学;喜欢读小说的人偶尔可以尝试一下社会派的非虚构文学,没有人知道究竟哪个话题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成长,没有对书籍的“杂食”,也就不会有与机遇邂逅的机会。
我特别羡慕那些不管什么书,抄起来就能读的人,上到皇皇巨著,下到杂志短文,不管是什么题材什么形式,他们似乎总能在不同的书里汲取到不同的知识和快乐,曾经我向一位喜欢阅读的朋友抱怨,最近都没有什么书可读,他随手拿起一本《西班牙语快速入门》递给我,我问他,你最近在学西班牙语?他说没有,但是能从这本书里读到很多西班牙的风土人情,与我们文化的差异蛮大的,读起来非常有意思,他并没有注意到眼神里传达出的惊讶,显然,对于习惯“杂读”的他来说,已经开始不局限于书的内容了。
2. 与其死命啃一本,不如同时阅读多本
这个方法可谓是“三分钟热度”阅读者的福音,做事“三分钟热度”的人通常会因为开始的时候过于认真、急于求成,在刚起跑时虽然冲劲儿十足,可是跑过200米过后,就已经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反而是那些读一点质疑一点的读书方法,因为始终都保持龟速前进,往往就能坚持到最后。
如果你对自己的个性非常清楚,知道自己是个生性容易厌倦的人,那么不妨尝试同时阅读几本书,不一定非要连续的花上些时日坚持读完,相反,不管什么书,只要一天能坚持读十页,像锻炼肌肉一样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慢慢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显著的提高,一个月内就可能读完三四本书。
我自己就是一个缺乏耐性的人,通常一本书读到一半的时候,就怎么也读不下去了,好在用了这个方法,我把之前半路抛弃的书都捡了起来,每天看上几十页,竟也都读完了。
3. 实体书与电子书并非水火不容,要学会因需选择
作为一位纸质书籍的簇拥者,我一度接受不了电子书这种形式,但是在读过本书之后,我学会了因需选择电子书还是纸质书,实际上,阅读电子书与纸质书对于书中事实的记忆并无差别,但是在记忆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时刻方面,阅读电子书却很容易让人产生混乱感。
说白了,阅读电子书容易将内容记混,而纸质书则不会有这个问题,很多爱读书的人经常分成两派,一方坚决抵制电子书,另一方则是电子书的死忠粉,在看过了人脑对于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区别对待”后,就不会再纠结这些问题,需要把握事件重要进度的书籍,尽可能的购买纸质书,反之则购买电子书就行了。
4.慎重选择“干货”
现在的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火爆异常,很多产品都包含读书、讲书等服务,这些知识产品确实能够让人快速的读懂一本书要传达内容,但是却也因此,而失去了和作者的思想发生碰撞的机会,可能你明白了某个知识点,但却没有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整体含义。
当然了,并不是说干货这东西就是不好,对于想要快速的入门某个领域,或是掌握某种技能的核心知识,参透干货确实是一个更加节省时间的选择,但是具体事情需要具体对待,就阅读这件事而言,我觉得干货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比如大名鼎鼎的《引爆点》这本书,许多讲书的产品,只是讲出了这本书传达的一些营销知识,但是如果从头到尾仔细阅读过就会明白,作者实际上是在讨论互联网时代,市场的变化以及商家如何针对变化做出调整,其中包含各个维度的博弈,读起来十分的精彩,因此,对于“干货”的选择,请务必慎重。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我是读了两遍的,第一遍正着读,第二遍反着读,如果你想读一下这本书的话,我建议你也这样阅读,表面看上去作者是在教会读者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提升阅读能力,让大脑学会阅读,可实际上,我们学会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加从容睿智的应对生活。
读书是一个切入别人思维的最佳入口,通过阅读,我们能以作者的视角看待事物,感受不曾有过的思维碰撞,在没有领略过作者的思维方式之前,竟不知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法看待世界,那种发现新鲜看法的喜悦感,是我在阅读中最大的“瘾”。
书籍是千百年来人们智慧的结晶,无论在什么时代,书的价值终归未曾发生改变,特别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每天都面对着“信息大爆炸”,更需要阅读书籍作为“定海神针”,使我们不至于被海量的信息冲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