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生命
读牟宗三先生之《历史哲学》感触颇多!“吾人自己之生活,乃一向往理想、而实践理想之自上而下、自内而外之历程。于是吾生活于历史中,即将见历史之发展,亦为人之向往理想,而实践理想之自上而下、自内而外之历程。人有精神理想,而人之生命之为精神生命。”
“人之精神生命,有相续性,恒日新而不穷其用,是见其泉源之不竭,故谓其蕴涵一内在而超越之精神实体。”
以此谓教育生命为一普遍之精神生命,中亦蕴涵一普遍精神实体。
精神生命,理想之实践,价值之实现。精神生命,逐步普遍化而运于教育。此普遍化之精神客观化,推而广之,使精神生命绽放无比光彩。
二、个人精神
教育工作更像事业,而不仅仅是工作,需要情怀、信念、与坚守,如何才能做到这些?首先要看你对生命的洞察和体悟,洞察和体悟决定你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教育本就是借助人与人之间关系,施加影响和作用,逐步使学生自身力量迸发,并加以收束和规范引导的过程。
人是独立的个体,有其精神生命。于现今异形之社会精神,你的精神生命是否彰显,是否挺立?你是基于本能(此处本能需要界定),还是基于想象、创造?你是要被束缚、裹挟,还是打破、重塑、创立,你的价值何在?
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启发、引领,而不是传统的说教和灌输。学生的生命状态应该是由内而外地,这里需要课程的启发和引领,单有课程还显得单薄,教师自身精神生命的彰显亦很重要,教师精神不立(卑微的教师教不出挺立的学生),则学校精神不显,学校精神不显,则氛围和环境不具备立学生精神主体之条件,学生在学校中都难以立挺立之精神,更何谈进滚滚洪流之社会。
个体精神不立,民族精神难以在实践历史中显现。首要是立教师精神。
三、教师精神与课程设计
教师精神挺拔且彰显是首要的,其次才是教育的操作程序、技巧等实践问题。学科也是有学科精神的,只有把握学科精神、才能把握学科主旨、才能给学科教学编写操作程序。程序的设计过程要时刻体现学科精神,离不开学科精神的指引。抛开学科主旨精神的学科程序和设计是舍本逐末的。
教学程序和技巧是客观而理性的,是在超越理性基础上的分解理性。有时强调细节过度,则类似于盲人摸象,要有整体框架的统摄,在程序中趋近。抛开框架、程序的趋近,则是舍本逐末,是碎片化而不自知。
违背认知规律,不利于观念的建构生成。没有经过建构的观念离你很远,永远别提综合运用,更难说迁移。身处情境而不自知,不能反省,亦不能洞察和体悟,本是处处活棋好棋,却无从下子。
这时,只能求助于习题练习,此时的习题是被动接受,不是主动挑选,你没有选择和分辨习题之能力。碎片化知识加凌乱无章的习题练习,离真正理解、掌握越发遥远。
四、程序设计之预习单
学科定位,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教学的程序设计和课程设计要注重体现内在逻辑。
预习单设计,上课先做个预习单,题目控制在3-5个,时间10-15分钟,预习单侧重学生在已有观念的基础上去探索本节的知识(本节知识可以依据先前的观念逻辑推理)。学生做完后,我们一起进行课堂对话,以学生为主体去探究知识的内在关联,教师只是一定意义的助产师,教师和学生各归其位。
这样,学生经历了自己思考、共同探究,在此过程中体现了对原有观念的综合运用,要以学科观念的建构生成为基础。这次又进入新的浪漫、精确的学习过程,为下次的综合运用奠定基础。这样单个观念在知识体系中有合宜的位置,且不乏整个体系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