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职业咨询中,最常碰到的是大学毕业几年后,经常频繁跳槽而引起职业发展问题的年轻朋友。探究下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高中选择大学专业失误所造成的,这个原因又是和父母对就业的主观功利意识直接影响的结果。
文丨黄铭峰
编者按
笔者发现,当前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职业规划意识淡薄,专业选择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条件和兴趣爱好,过分注重经济因素和以就业为直接导向的问题。
很多同学和家长都认为只要是考入名牌大学、选择专业热门,就业前景好,收入待遇高的工作就是一份好职业。
在笔者看来,这个思想上的误区是职业规划初期阶段中最致命的短视和主观偏见。
一方面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就是这么认为的,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急功近利的教育所造成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求学阶段后就丧失了人生目标和职业理想,错过了思考职业发展的最佳时间,大学毕业后进入职场,造成了各种职业发展迷茫和困惑的潜在原因。
▼
笔者曾经有一次与几个同学一起吃饭,正好聊到小孩子教育的问题。
谈到现在的孩子功课压力很大,小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开始竞争,直到考进一流大学后,才能喘一口气。
看到他们这么辛苦的读书,感觉中国的教育害死人。
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现在社会找工作压力这么大,工薪家庭的孩子如果不能考进全国的四大名校,基本就是没有职业前途的。
所以,我的同学和他们的孩子一致认为读什么专业没有关系,关键是要能进入名校,这样才能确保找到一份收入不错的好工作,生活才能有保障。
同学提到:“你不知道现在的就业形势,很多大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收到很多简历,招聘人员现在只看是否有名校的背景,其他非名校的简历一律仍进废纸篓。你的很多想法太理想化了,但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进名校根本就找不到好工作。”
笔者这样回答:“你们说的情况确实存在,但并不完全准确。我比较反对这种绝对化的看法,问题是名校就那么几家,有必要全军万马挤这几座独木桥吗?
孩子就算考进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就一定能成才,确保能找一份好工作吗?
如果照你这样说的话,考进中国其他的大学的学生就不是人才,他们就肯定不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也是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吗?
说到底还不是家长自己把期望强加给孩子,让他们活得那么辛苦。
以我看来,只要我们的教育能让孩子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同时充分的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健康幸福地成长就行了。
这样不至于大学毕业后就丧失了继续学习的热情,所以高中阶段的大学专业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因为选择自己适合和喜欢的专业,对今后的职业长期发展有利,至于能考什么大学就要综合评估孩子的成绩实力和学校专业排名了,最终再选择一个孩子有把握考上的大学和专业。”
同学不屑一顾地说:“你这样是理想主义,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现在大家都只有一个孩子,你就有责任培养他们成才。
否则不能进一流名校,将来孩子工作不好,他会责怪父母一辈子的。我孩子现在是上实验中学,现在的情况是考二本学校没问题,考四大名校又差一口气。
现在是孩子自己想考四大名校,做父母的当然竭尽全力也要为他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
笔者说:“你有这样的想法我也能理解,问题的关键是孩子适合读什么专业、从事何种职业与是否出自哪个名校并不有必然的联系。
就像国外有名校综合排名和学科排名一样,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学科优势,名校只是一个综合科研教学实力的体现,并不代表在每单一学科中的比较中都占绝对优势。
所以,学生是以专业选择为导向,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成绩和能力,综合考虑自己适合就读的大学。
而现在我们是完全倒过来,只考虑大学的知名度,不考虑这个专业是否适合孩子的发展。
这就是一个潜在的危机因素,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发展。
而中国的教育还没有让孩子在高中阶段开始有这个意识去独立思考,往往要等到工作几年之后自己发觉有问题再来调整,期间不断变化工作岗位或者重新做专业选择,这难道不是资源浪费和走弯路的表现吗?”
同学固执地回答说:“反正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的,别人都是这样做的,逼着我们也只能这样做。人都是很实际的,很多人不是都在从事和最初所学专业没有关系的职业吗?他们不一样能赚很多的钱,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吗?就算今后发现专业不适合,再选择其他专业就行,关键是要顺利就业。”
笔者担忧地回答说:“当前的社会教育功利环境所造成的紧迫状态,确实无法在短期内有明显的转变。
但问题并不在于应试教育本身,至少目前看起来,相当长的时间段内应试教育还是主要的选拔人才的有效方式,客观上让不同起点的孩子有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可以让平民家庭背景的孩子和富有的家庭背景的孩子在一条起点线上,有同样的均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改变人生发展轨迹。
现在的问题出是父母的心态和社会价值观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将个人的价值观和不切实际的期望强行地加到孩子身上,影响了孩子独立自主地思考过程,不知道是要自己选择适合的职业定位和人生发展方向。
所以在社会浮躁背景、学校升学压力、家庭功利教育三层重压的情况下,孩子过早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和责任承担意识,才造成了当下很多“高分低能”的只知道考试成绩,而缺乏能力意识的学生。”
同学不耐烦地反驳说:“你说的我都知道,是有道理。但现在就是这种就业严峻的形势,我不能等到社会向好的方向转变后再做调整。
反正我有条件的话一定为孩子争取不要输在起点线上,至于他今后的发展是他自己的事情,我也没有能力继续管下去。”
话说到这个份上,也没有必要再争下去了。如果大部分的家长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态的话,那也就没必要抱怨中国的教育如何急功近利,社会如何心态浮躁。
因为大多数人就是处于这样的意识状态,有这样的社会价值观引导和市场需求,是家长、社会与教育体系的利益关系捆绑,联手扼杀了孩子独立思考的精神。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朝气和理想,缺乏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因为在本该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的前途问题,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年龄阶段,这个自我成长的过程被家长和社会替代了。
说到底,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根源还是在于家长本身就严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个人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很容易被社会思潮和环境所影响,很多年之后回过头再评价自己当初思想意识上的随波逐流,也许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