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古代最古老的货币是贝币。因此我们今天许多与价值有关的汉字都有“贝”这个部件,比如“财”“账”“贱”等等。贝币萌生于原始社会后期,盛行于商代。
及至西周时期,贝币仍然是广泛使用的货币。但随着天然海贝的产量减少,以及铜器铸造业的不断发展,开始出现铜制贝币,取代天然贝币的情况。
春秋之际,货币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以黄金、青铜、银、锡、铜等各种金属铸造的多种货币,其中布币是最先得到广泛流通的金属货币。
布币,是由农具“镈”发展而来,今作“布”,乃是古音通假。“镈”这种农具,类似于今天的“铲”,是古代最重要的农业工具之一,在传统的农业中国社会中具有很高的认可度,因此很容易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充当一般等价物(市场交换媒介)的角色。
早期的布币,比较原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农具“镈”的特色。空首布便是其中的代表。古代铲土的农具“镈”带有一个把儿,为了插把儿,有一个安把的地方设计成空心的方锥。空首布保存了这个空腔,因此将其称作“空首”。而在钱币学上将这个空腔,称作“銎”。但空首布已经不再作为农具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铸布币,体制更加轻薄,形制上也更加丰富美观。在空首布之后,出现了平首布。平首布脱胎于空首布,首部都没有空腔,呈扁平状态。
而没有“銎”的平首布,在各地域邦国发展出丰富的形态:方足布、圆足布、尖足布、类方足布、类尖足布、桥足布、锐角布、三孔布、殊布。
布币主要流通于韩、赵、魏三国,燕国、楚国也曾经铸造过少量布币。而在三晋之中,则以赵国铸造的布币为最多。
布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以金属货币为主要货币的时期。
布币是春秋战国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布币的流通,又反过来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