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品”和“牌”合在一起形成品牌,至少会在5个群体中产生影响:
1)对品牌主体自身而言,牌子变得有品,意味着可以吸引到更多人的注意,可以得到更高的标价,这就是所谓的“卖得贵,用户多”;
2)对于品牌的所有者而言,“品”“牌”是神奇的魔法,可以带来自己更多的收入和利润,更大的话语权,更强大的生命力,这就是所谓的“卖的贵,卖的久”;
3)对于品牌的使用者而言,那是一种时尚和荣耀,是对自我身份的加持,是增强自信的利器;更是节省时间,节省间接成本的不二选择;
4)对于品牌的投资者而言,是财富的倍增器,投资的产品或企业有了品牌,成功就多了一份保障,投资的回报率就会高上很多。
5)对于品牌的工作者而言,有品牌的组织可以提供更高的工资,更好的文化,可以激励工作者更投入的工作产生更多的价值。
正是基于对品牌更全面的理解,国际标准化组织《品牌评价——品牌价值评价要求》ISO10668关于“品牌”的表述如下:品牌是与营销有关的无形资产,包括(但不限于)打算用来识别货物、服务和/或实体的名称、符号、标识、设计或其组合,能够在利益相关者意识中形成独特形象和联想、产生经济利益/价值。
用简单的话来理解,品牌是:
(1)品牌是通过营销产生的;
(2)品牌是无形资产;
(3)品牌需要有形的符号体系来体现;
(3)品牌可以影响利益相关方;
(4)品牌是利益相关方心智的认知;
(5)品牌可以产生经济利益;
(6)品牌可以产生隐性价值。
基于此,我们可以说,在今天的商业世界里,“品牌”是一个全新的商业概念,而不再仅仅是一个名词,它表面上代表着一种时尚和财富,本质上却代表着一种价值认知和商业系统。
总结且简单的来说,品牌思维是高维认知的思维,主要包括:
是使命思维,不是短期思维,
是战略思维,不是战术思维,
是整体思维,不是局部思维,
是集体思维,不是个人思维,
是事业思维,不是生意思维,
是资产思维,不是收入思维,
是聚焦思维,不是发散思维,
是营销思维,不是销售思维,
是定位思维,不是多变思维,
是心智思维,不是需求思维,
是差异思维,不是跟风思维。
国外的话,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苹果。苹果是一种品牌么?不一定,可能苹果还是一种信仰。当一个品牌具有某种信仰的时候,那么就不能以简单的商品经济的罗辑去看它,因为购买这个品牌的产品还是某种意义上的“宗教行为”,这就像中世纪的人趋之若鹜的去买教皇颁布的赎罪券一样。当然,任何品牌都不会公然宣称自己是某种宗教的,它们会用个更委婉的说法:品牌文化。但实际上,多读一些书的你一定会懂,文化、主义这些东西,在某种意义上和宗教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短板思维的人信奉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断花精力去填补自己不足的地方,今天学习演讲,明天学习理财,后天学习区块链。虽然学得很广泛,但是没有因为不精,反而更加缺乏安全感,会更加焦虑,然后又试图去弥补其他短板,以为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但是其实很容易产生恶性循环。
拥有长板理论思维的人,聚焦定位,信奉方向大于努力,信奉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这部分人群会先充分聚焦定位的领域打造出一个长板优势。对外建立自己能够做好其他事情的信任感,对内在成功的体验中收获比黄金还金贵的信心,并总结套路,帮助自己持续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