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拒绝也就是说“不”得能力,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如果要细讲可能是需要写书来完成的,我目前还没有那个写书的实力,关于这个话题,我想以我的个人经历,谈谈我的感受与思考。
谈到这个问题,我先说说我的家庭背景:
我在家里排行老大,兄弟姐妹一共四个,应该也算是时下讨论的比较热烈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挣钱,在念小学时我几乎担负了一家之主的担子,兼顾照顾瘫痪的奶奶,还有三个一起上学的弟弟妹妹,我们之间的年纪间距在一到两岁之间。洗衣做饭砍柴挑水,监督做作业这些事情,除了家里的叔叔伯伯一点偶尔的帮忙,几乎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的,农村这样的家庭很多,相似的家庭结构相似的教育,老大天然的要让着弟弟妹妹,无论是分实物或者是玩具,只要是弟弟妹妹想要的,姐姐或者哥哥必需少分或者放弃自己的所得,再这种的关系中,如果想维护自己的权益,就是自私的表现。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容易滋养出迎合型性格和索取型性格的人,而我的性格就是偏迎合型,基本很少说‘“不”。
这样的性格给我带来了什么?
有好也有坏,好的是我有一些不错的知心朋友,感情很牢固,不好的是,我常常为一些只见过一两次面称不上是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的人忙里忙外,耽搁了自己大量的时间。上学时这样还好,可是到了工作中,我明显感觉到我的性格让我生活的很吃力,在工作中也很容易吃亏,常常背了不该背的锅。成长很慢,很容易被大量侵占时间,分散注意力。决心想改变这种状况,于是我开始寻找我不会拒绝的原因。
为什么我不敢拒绝,问题出在哪里?
每次想拒绝,心理就会产生恐慌感,拒绝与否就是选择,既然是时出现的恐慌,那就往下考虑关于选择的机理,看看能不能找出问题的根源。
人的一生时刻都在做选择,就好比当下你是继续看我的文章还是关闭链接saygoodbye就是一个选择,而选择的基础就是需要一个评价标准,我暂且这个标准叫我们的内在评价系统,这个系统的形成就建房子一样,是由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见闻阅读逐步习得的堆积而成的,而其中家庭教育影响很大,也是当下很多人讨论的原生家庭的影响,在大脑判断是否执行这个指令时,它判断的标准,下意识跳出来的标准,就是这个评价体系里的一条条我们从生活中习得的记录,当然有时候复杂的决定可以通过理性的思考,多维度长时间找旁证来完成做决定的动作,可是当下的判断,就是不经思考的或者应该说早就思考过存在脑子里的答案,科学家们说,大脑是一个化繁为简的信息处理系统,他习惯把复杂的东西处理为简单的信号存储起来,方便我们做出及时反应,那么如果标准出了问题,那么你的反应就会出现问题。
当我认真仔细回忆,我发现这种恐惧感就好像小时候父母的批评,就是一旦我想要争取自己的利益,家人或者旁人就会说,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弟弟妹妹,不能这么自私,或者我反抗不答应时,家里人就会说,你不听话,不是好孩子。
其中“自私”这个词语显得尤为刺耳,因为由于道德感的约束,人都希望自己是好的,善良的大方,成功的,优秀的这些正面的形容词来描述自己,也许从那时开始,我的大脑就简单的接受了“为自己考虑的一切行为就是自私和不乖的定义”,而得不到好评的孩子在家里是不受待见的。于是我发现了我的恐惧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拒绝后承担不了被忽视的不安感,而是被定义为自私后的道德羞耻感。
既然找到了恐惧的原因,那么就要让自己在当下要不要拒绝的情况下,问问自己:
第一自己能承担这个后果吗?
有时候,有的人提出请求,自己到没有考虑过自己到底提出这个请求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那么是提出问题的人的责任,既然不是我的问题,那么我何须愧疚,可以直接拒绝。当然如果是利益关系,那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衡量,得失的大小。考虑成本收益的问题在做决定。如果可以,那就直接拒绝。
第二我拒绝了别人我是不是真的很自私?
要判断自己是不是自私,首先要看看自私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李笑来老师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中提到过:
如果脑子里的一个概念不准确、或者没有准确、正确的定义,那么我们必然没办法准确、正确地继续思考下去。进而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因为定义不准确,所以思考范围模糊,选择依据缺失,进而行动错误......进而影响整个生活。
概念的建立的很重要,不过说实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少有解释的很清晰的定义,好比爱情,这个人人都说的话题,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就哪怕是法律条款,也常常会用非常时期,不可抗力这种模糊的字样来解释,那么怎样才清晰呢?于是我查看了百度词条,可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狭义上的自私:“自私”的概念通常包含于“自我中心”里。广义上的自私:基于个人利益需求做出的行为及反应。光看这个解释,不仅不清楚,还更加懵x了,如果按广义的讲,我们没有人不是自私的,那么怎样的理解自私才正确呢?
结合认知我的理解是相对公平的情况基于自己的需求做出的行为及反应不叫自私,而是自我保护的行为,只有打破了我们基本相对公平,过分维护自己的利益,才叫自私。是不是依然不是特别清楚,我也发现无法完全清楚定义,可是我同时也发现了一个规则,也就是当我们在模糊的定义里一个个的去加修饰词的时候,模糊就变得逐渐清晰了,而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逐渐发现如何加修饰词,建立自己概念的过程这就是建立内在评价系统的过程。
虽然能完全清楚的定义不可能,可单单一个相对公平的条件,也就提高了我的底线,降低了我拒绝的门槛,为我开始学会拒绝提高了帮助。后来对那种看起来不公平的要求,我拒绝起来就不在会有心理负罪感和恐惧感了,通过一发现越来越多的修饰词我逐渐找到自己的边界,开始勇敢做自己也就开始慢慢学会了拒绝。至于相对公平和做自己这些概念如果不清楚,就由读者自己去定义吧,这是一个重建内在评价系统的过程。
如果是跟我一样不会拒绝的人,通过我的例子,要学会拒绝可以总结两点:
第一就是弄清楚自己不敢拒绝的原因,恐惧的点在哪里,是不是以往的恐惧的感觉记忆被触发,而不是真正的恐惧。
第二就是要对一些概念有清晰准确的认识,比如什么是自私,不自私的近义词不是无私的,善良也不等于容忍,不让自己被过度的道德感束缚。
做到这两点,才会对提高自己拒绝的底线,不做烂好人,用于做自己,才能在拒绝的时候不会产生负罪感。最后希望和我一样有困惑的人看我的文章能有一点收获,能早日摆脱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