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句教育口
号像绕口令似的,但它的中心很明确,那就是——孩子,因为离开了孩子的教育就是空谈教育。12月10日,在县委党校听了李镇西老师的讲座,让我感受到了他精湛的教育艺术和用心、专心地做教育事业,他是真正把孩子放在教育第一位的好老师。听了他的一个个教育故事,我不禁也想到了我自己的教育故事。
一节课上,我正在评讲作业,一抬眼突然看见一女生,油腻腻的、长长的刘海挡住了双眼,似乎我们之间多了一道屏障:她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她。顿时,心中的怒火想要喷发而出,但转念一想,还有其他学生,不能让她的行为影响我的情绪。再说,这孩子的性格和别的孩子不一样,逆反心理特别强。于是,我压抑住心中的怒火,和蔼地说:“方**,今天回去让你妈帮你刘海扎起来,或者给你修剪一下。”
没想到,她用不屑一顾的语气回答我:“我才不愿意剪,也不想剪,我妈也不让我剪。”
“不愿意剪就不剪,扎起来也可以的。”
“不扎,我觉得这样挺好”。她小声嘀咕着,可还是被我听见了。
我走到她身边,用手拨了拨她的刘海,说:“你看,这样打开多好,老师看得见你,你也能清楚地看到老师。”
她把头一摇,说:“不,我这样也看得见。我觉得挺好……”
“什么?你没听懂我的话吗?”
“我就觉得这样好。”
……
什么?公然与我作对?这不是让我难堪,让我在学生面前很没面子吗?一种不被尊重的师道尊严使我再也压制不住怒火,大声吼道:“方**,你说什么?你给我站门口去,好好想想你刚才说的话!”
我让她站在窗户边,这样既能让她听课,又能随时掌握她的动态。但是,她站出去的那一刻我开始后悔了,万一这孩子有什么三长两短,我不是吃不了兜着走吗?因为有老师反映这孩子的行为举止与其他人不一样,总是和别人唱反调,无论老师或是同学。我在课堂上也多次遇到过她反常的举动,说出的问题总是和别人的思维不一样。于是,我又把她叫回教室里站着。在她罚站的那一段时间,我的关注点全部在她身上,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完成作业评讲的。只见她眼泪哗啦啦地流着,一手拿着语文书,一手拿着笔不停地在书上画着什么。终于下课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但我知道,对这孩子的教育还没有完结。我走到她身边,轻声说:“你把语文书带上,跟我来。”
本来,我准备坐在办公室教育她一番,让她也在众多教师面前丢丢面子,但一想到她异于常人的言行举止,还是选择了操场作为谈心的地点。这天,阳光很好。我带着身后一直还在哭泣的方同学,在操场上找了一个少有人去的角落,两人面对面席地而坐地谈开了。
看着她满脸的泪痕,我不禁为自己的“罚站”行为而感到内疚,赶紧从口袋拿出纸巾递给她,轻声问道:“你是因为老师罚你站才哭的吗?”她哭得很委屈,语无伦次地说:“也不完全是,我觉得老师你偏心。有时你只看到她们好的一面,她们做许多错事你都不知道……”我耐心地听完她的讲述,发现她眼中所有的同学都是不好的,看到的都是同学的缺点。而且,我还发现,在她的语文书上用红笔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谁谁谁虚伪,当着老师的面很乖,其实经常干什么坏事……一个不会发现别人优点的人,永远无法感受到欣赏别人的快乐,心中总是充满嫉妒、愤懑。正如别的任课教师所说那样:这孩子可能心理有问题。假若她真有这方面的问题,我想我应该、也有责任去疏导她,让她和所有孩子一样健康、快乐。我捋了捋她那长长的、油腻的刘海,诚恳地说:“谢谢你!谢谢你愿意把心里话告诉老师。但是你刚刚说的都是同学的缺点,我们能不能试着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呢?就像今天,你虽然上课顶撞了老师,但老师依旧觉得你是一个聪明、可爱、善良的孩子。那一次,我胃不舒服没吃中饭,你主动给老师买回了两个馒头。记得吗?”她抿着嘴不好意思轻轻地点点头。“老师依然希望你还是原来的你——聪明、善良、可爱。可以吗?”她抬起了头。从她的眼神中,读出了她对我的信任,我立即回到主题上来:“今天,老师想来和你说说‘刘海’的事。”我又用手拨开她的刘海,看着她的眼睛说:“你看,多漂亮的眼睛,可惜被刘海挡住了。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上课时老师看不见它,它也看不清老师,我们怎么心灵相通呢?老师还是希望你回去能把这挡住老师视线的刘海给处理一下,可以吗?”……经过二十分钟左右的交谈,她不再像刚才那样充满愤恨,眼神里满是喜悦。
谈话结束,我把她叫到办公室,从抽屉里拿出两颗糖递给她,说:“对不起,老师不该罚你站。这两颗糖送给你,希望你每一天都开心、快乐!”她开心地接过糖,往教室里跑去。看着她跳跃的背影,我的心情也轻松了许多。
一下课就有孩子跑过来问我:“老师,方**说你给她糖吃了。”我微笑着没有回答。
自此,我每天上课都能看见那双闪烁着光芒的不算大的眼睛,充满期待、充满喜爱之情的看着我。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育者要放低姿态,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问题。就如李镇西老师说:“儿童的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尊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需要、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的发展潜力。”因为,儿童才是教育的最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