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上班时,总会路过一家餐馆,每天几乎是固定的时间,四五个人围在一起切菜,洗菜,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已经很少见到这样的场景了,记忆中,家乡只有婚嫁或者丧事才会有机会让那么多人聚集在一起,一起切菜,一起做饭,一起吃饭,一起聊些家长里短。
而记忆中所见到的爱情和婚姻却又一幕幕浮现脑海,好像那些经历,我有过,又好像是曾听说,像小时候看的露天电影一样,越想就越清晰。
似乎从高一那年的暑假开始,村子里的婚嫁就渐次多了起来,好几次好奇地问母亲,为什么这段时间结婚的人那么多?“母亲笑笑,都到年龄了呀!那年总觉得自己太小,结婚?好像是太过遥远的事情。
也是从高一那年开始,村子里的女孩结婚时开始穿婚纱。邻居的姐姐结婚那天穿了一件淡粉色婚纱,远远看去,很美。对于思想刚刚开化的村里人来说,对婚纱的概念大都停留在电视剧里,而对什么颜色的婚纱有什么寓意,就更加没有概念了。到现在我还记得,邻居姐姐那个窈窕的背影,她是村子里穿婚纱的第一人。
尽管那样,她也已经让村子里的人大开眼界了,从此以后,村子里时髦的小姑娘结婚,都会到县城租赁一套婚纱,无论是丝绸,雪纺,还是纱,在他们的概念里,结婚跟爱情无关,但是结婚那天,一定要是美美的。
结婚当天,各种炮声连天响。而且婚嫁的炮声总有种神奇的力量,让你知道那是结婚而不是丧事,一听到炮声,母亲总会下意识地说一句:这是谁家结婚啊?然后我就飞快地跑出门去,看看新娘美不美。
这时候邻居大娘、奶奶也都抱着孙子、孙女出来了,大家相视一笑,话题就有了。”听说是谁谁家的闺女,长得老漂亮……是谁谁家的儿子,家里特有钱,听说嫁妆是一辆摩托车,一台冰箱,一台电脑,一辆汽车……”
母亲会随声应和几句,而年少的我总会惊叹,真好。看着渐渐走近的新娘,心中也曾无数次地幻想着,我的意中人能驾着七彩祥云来娶我。那年,还没有看《大话西游》,那年,听到最多的歌,是刘德华的《爱你一万年》。
陪嫁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昂贵,越来越现代化,而看着别人一场又一场的婚礼,熟悉的人就来来去去,自己也慢慢成长。结婚,真的是一种仪式,是笑中带泪的成人礼。
儿时的家乡,婚嫁总是有着特定的符号,听到那个声音,看到那些场景,你就知道,有人结婚了。无论是新郎还是新娘家,大门的门楼上总会挂上几块大红色的布幔,富裕的人家还会挂两个灯笼。而去了温州才知道,在温州或者江南的很多小镇,门楼上挂的是蓝色的布,其中有很深的江南风俗文化,而北方文化就是大红大喜。
嫁女儿的那家,总会提前好几天就家家户户地通知关系不错的邻居,自己的女儿某某天出嫁,到时候一定要来帮忙。印象中,接到这样的通知,母亲总会开心地很早就做准备,第二天一早,我还睡意朦胧的时候,母亲就收拾好出门了。母亲总会说,人家来叫我们了,就好好地去给人家帮忙。或许在母亲看来,结婚是喜事,而愿意找你帮忙的邻居,心里必定有你。
新郎家要做的就更多,大早上七点钟,就能听到音响里传来任贤齐的《春天花会开》,声音很大,歌很好听。在那个VCD是富人专属,KTV还没有流行的年代,唯有结婚才能拥有一台很大的电视,一台DVD,条件好点的,还会配上一套音响。而总会在迎娶当天一早,就把音响打开,传递两个信息:第一是,我要结婚了,第二是,我们家有钱。
而明知道这场婚礼跟我没关系,也会早早起床,坐在院子里享受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一首又一首,总也不会厌倦。而不同的村子有不同的习俗,有些村子结婚时候的音乐是戏曲,更加传统。
那时候新娘子常有的打扮就是盘发,然后头发边缘放一圈粉色或者大红色的布桃花花环,身着大红色旗袍,或者干脆是简单的红裙子,每每看到这样的新娘时,总忍不住想说,为什么要盘发?头发散开来,多美啊!后来高晓松唱“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了嫁衣”,后来知道“绾青丝”,当然后来也真的看到散发的新娘,才知道,其实还是盘发更美。后来,新娘的头饰装扮越来越复杂了,假花变成了真花,桃花变成了百合或者玫瑰。
那时候的婚礼没有摄像,甚至连拍照的都没有。那时候县城有两家很出名的婚纱影楼,一个叫爱神,一个叫新新娘。记得那时候跟小姨说起,小姨笑着回我,无论去哪里拍照,爱神都会降临的呀!
结婚当天,新娘会在午饭前到新娘家,若是隔壁村子的,就走路过去,有一两个伴郎走在最前面放炮,新郎走在中间,后面还有两个伴郎也是放鞭炮,或者负责发烟。知道新郎要经过自家门口,早早的,村子里的大爷大妈,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会在门口放张凳子,凳子上或是一个空酒杯,有些细心的,还会放点水进去,俗称酒席,伴郎路过看到,就会放盒烟。
距离远的,新郎会提前租好了车,将女方家的亲戚们一次拉过去,那时候特别喜欢坐这样的车,尤其是车里的音乐打开的时候,那种感觉,像电视剧里一样。
而新娘子则会在头天晚上到县城化妆打扮,试婚纱,然后等待一晚上。或者结婚当天四五点跟新郎一起赶到县城去,听说有时候还要排队,因为村子里结婚总会选择大家公认的良辰吉日,而这天,总是会有好多好多的新人。所以很多时候,化妆总是匆匆忙忙,新娘对自己当天的妆容打扮并不满意。
而我们这些小孩子在上午10点多见到新娘时,她已经美美的坐在床头了。假睫毛忽闪忽闪的,头上的百合花很新鲜,凑近去,有淡淡的清香。那时候,新娘子像个女神,总忍不住冲她笑,就发现,哦,原来,她这么美。
新郎来的时候,不会受到伴娘们太多的刁难,而让他们感觉最困难的,或许是新娘吧,提前谈好了钱,新娘就会乖乖跟你走,谈不好的,婚礼当天新娘会接着要,总把新郎弄得抓耳挠腮,把媒人弄得尴尬无比。记得最搞笑的一个新娘居然说“不带钱,来干嘛?什么时候把钱拿过来,什么时候走。”
那时候的婚姻没有太多爱情的成分,两个人通过相亲认识,彼此家境相合,就愿意“组成一个家庭过日子。”
时间一到,新娘的父母就会催着新娘出门了。记得最早的时候,是新娘左右两边各一个伴娘陪伴出门,新郎走在前面,有时候新娘会不知所措,紧张地不知道眼睛该往哪里看,而有些新娘就会很自然地昂首挺胸,等待着也享受着大家的围观。
到了新家,新娘换上另一条裙子,落入凡间,跟我们坐在一桌吃饭,矜持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往嘴里塞,饭后就各自散了,那些来帮忙的邻居们帮着收拾桌席,然后挨家挨户给没能来吃饭的邻居送一碗饭菜。
结婚时候的米饭总是特别好吃。软硬适中,浇灌上了黑色的肉汁之后,大米就会一粒一粒的,我总会扒得一粒不剩,然后再要一碗。而且结婚的时候,会吃到土豆丸子,软糯的粉条、粉皮,还有好多平时家里很少舍得买的新鲜菜。
结婚就这样结束了。多年以后回想起来,留在新人记忆中的,会是什么呢?疲惫还是忙碌?
而这样结合的一对新人,从最初的陌生到熟悉,经历时间的磨合之后,就会跳过爱情,直接沉淀为亲情,然后相濡以沫一辈子。
想起姥姥姥爷,姥爷是个知识分子,姥姥没怎么读过书,不知道他们怎么结合的,但是姥爷走后没多久,姥姥也就跟着走了,有人说,是因为害怕孤单,有人说,年纪真的大了,而我想,那或许是一种心灵的感应吧。
青梅竹马的小伙伴们渐渐地都为人妇,为人母了,印象中,只有jy结婚,我是在场的,吃饭,陪她出嫁,陪她拍外景,看着她从憧憬美好的爱情到习惯了生活的柴米油盐,有时候想起来不免心疼,不免伤感,但有时候,你无法选择的人生,就是这样,不是吗?
这个世界其实很奇妙,看过那么多新人之后,渐渐发现,漂亮的姑娘总会遇到一个帅小伙来娶她,长相一般的女孩也总能找到那个看起来跟她很合适的人。记得小时候还跟母亲闲聊,“好奇怪诶,那些漂亮的女孩,她嫁的人长得也很好诶”,造物主就是有这种神奇的力量,让大家各得其所,所以又想起杨澜的那句话,不是你不够好,也不是你没人要,只是时候还没到。
而小时候的我,从没想到过,婚礼也可以成为一个行业,一场婚礼可以有四五十万的布置,婚纱照可以去巴厘岛、普吉岛、台湾,可以去圣托里尼,普罗旺斯,西藏,甚至阿尔卑斯,婚礼当天的每个瞬间都可以被生动地记录下来,婚礼现场会有一个让你感觉非常舒服的主持人穿针引线,酒店,会堂,草坪,都可以成为办婚礼的地方,甚至普吉岛,苏梅岛也可以。婚纱照可以成为时尚大片,新人也可以体验做明星的感觉。婚纱可以分很多种类,可以高定,可以小清新,可以改变整个人……
看过了一场又一场的婚礼,听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虽然历经时间的沉淀,一切都会回归到生活最本身的日常,但是,渴望今天比昨天好,总归没有错。
小时候,看着邻居的姐姐光鲜亮丽地出嫁,跟母亲说,结婚真好。母亲说,有什么好的?结婚要背负那么多的债,从此以后围着锅台转。
在我们的父辈眼中,结婚,是一个分水岭,结婚之后,就承担起了太多的责任,似乎当你从少女变成少妇的一瞬间,你马上就学会了如何做饭,如何持家,如何养育孩子。我所看到的,爱情的观念是单薄的,婚姻等同于庸常的生活。
听过一个女孩的故事。平凡的她在初二那年与一个优秀的男孩相恋,这是一段不被看好的爱情,面对各种流言蜚语和压力,女孩告诉他,我一定要向所有人证明,我是最有资格站在你身边的那个人。故事讲得不完整,我不知道她做了哪些努力,但是他们一直从初二走到了现在,一起走过好多好多地方,上海,巴厘岛,三亚,丽江,华山……而他们,也在去年走进了婚姻的礼堂,婚礼的主题就叫“brave”。
儿时看到的婚姻虽然简单,平凡,但却稳定,纯粹,没有华丽的仪式,但却可以走到最后,现在多变的世界,一切都可以很隆重,但是让我们感觉弥足珍贵的东西,都没有了。
昨晚偶然发现一首张信哲的歌,叫做《宽容》,歌词写得特别好。无论怎样,都要对明天充满期待,期待明天比今天更好,哪怕只有一点点。
宽容
演唱:张信哲
凌晨两点半
你还在我身旁
关上电话
我不想和谁再多说话
爱着你的我
认真听你说的每句话
凌晨两点半 哦..
你不在我身旁
讨厌自己
为何还要这样的牵挂
爱着你的我
无法隐瞒自己对你的想法
你说你想要找个宽厚的肩膀
问自己带你到什么地方
看着明天
告诉我你不会紧张
跟着我
海角和天涯
我说我想要找个避风的港湾
谢谢你
陪我到任何地方
你的宽容
还有我温柔的包容
没有泪的夜晚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