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沟通、学演讲、学交流这个科目上,我已努力了很多年,费了很大的力气。看过的名家讲座不计其数,买过的书已超过20余本,但是最终让我有醍醐灌顶的,融会贯通感觉的只有这本——《即兴演讲》(掌控人生关键时刻)。
坦诚说,这本书中也有很多口水章节。比如,告诉你为什么即兴演讲重要,即兴演讲的心态,注意姿势、语言等等。
大家十分清楚,当大脑空白时,不知想说什么时,再好的心态、再多的技巧都没用。所以,我感觉只有战略上清晰了,才能真正改变自己。
这本书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在第10章提出“领导者讲话脚本”。这是我认为本书最核心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部分讲得就是即兴演讲的战略问题,也是打开你大脑空白,解决“不知道怎么说,说什么,如何说得有逻辑,有条理,让人眼前一亮”的核心内容。
先看一下讲话脚本:抓手、要点、结构体、呼吁行动。这些年看过的演讲技巧、方法有一大堆,但从来没有像这么几个字简单地,让人突然记住,又突然让大脑受到巨大冲击,仿佛一下看透演讲说话的本质。所谓大道至简就是如此!
咱们先闭上眼想一想你认为身边会讲话的人,他们是不是都逃脱不出这个框框?
大学教授讲课先有个开场白(抓手),讲讲今天的重点内容(要点),然后一一展开(结构体),最后不让说一句“下节课考试,一定要好好复习啊”(呼吁行动);在年终会议上,领导拿着稿子,每年都是那个调调,开会了(抓手),今年成绩不错(要点),一二三成绩(结构体),下步重点做好一二三(呼吁行动)。
生活中常遇到的例子。比如在酒场上,主陪端起酒杯说:今天是个好日子,虽然狂风暴雨(抓手),大家都能赏脸,说明这友情能够经得起考验(观点),第一个酒有三层意思(结构体),让我们为友谊一起干杯(呼吁行动)。
说到这里,大家可以感受到这个讲话脚本模式的魔力所在。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只要用语言填充起这个结构,就是一个完整的,有观点的,逻辑清晰的讲话。
下面,逐一分析框架中提到四个环节的重点和价值:
抓手,是用来吸引观众的。可以是友好的问候,或对前面的引述,或延续某人的观点。方法有若干,比如直呼姓名,说些关于别人的事情,讲别人提出的观点。
抓手的价值在于与听众建立融洽的关系。这句话非常简练地阐述了抓手的意义,包含换位思考,引起别人注意等等我们学到的沟通技巧。
对抓手的选择,作者提出了一些忠告:尽量是积极正面的。比如“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说得不对”,这样的话尽量的少说为妙,不然就不是抓手了,成了打手了,准把人烦透。
要点,是你的观点。作者的忠告是要简单、清晰。最好是一句话要点,更容易击中人心,让人记忆深刻。同时要点要积极正面。
要点的作用是可以让讲话立即进入正题。大家都会竖起耳朵倾听你的高见。
结构体,是即兴讲话的核心。很多朋友可能就是在这里卡壳的。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会议上,被领导突然领起来,让讲两句的时候,凑个一二三真的是很难。
书中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一二三只是结构体中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方式的难点在于它的并列关系,想说得全面,还不互相交叉,真的是不容易,所以才让人头疼。
对于结构体这一块,书中给我们讲了好几种可借鉴的模式。用酒场劝酒词的方式一一列举给大家,看看有没有启发。
原因模式:这个酒我必须要敬给某某,因为这些年来,某某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予我很大帮助,我敬个感谢酒。
方法模式:某某,这个酒咱这么喝,您随意,我干掉,以表达我对您的敬仰之心。
情况/反应模式,这种模式作者说是当讲话要点涉及某种情况或挑战而需要采取行动时,就可以使用这种模式。第一点可以描述情况或挑战,第二点可以描述如何回应。某某,你说得很对,我的酒量不如你。这样啊,公平起见,咱们连喝三杯,看看谁还能笔直的走两步,就算谁牛,如何?
时间顺序模式:刚才那个酒是为咱们的缘分而喝,这个酒是兄弟这么多年并肩作战的感情而喝,一会儿还要敬个酒,为我们友谊地久天长而喝。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新的感受。任何时候,不一定都要一二三。还有其他的选择和表达的方法,希望这样说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吁行动,会让你的讲话更加完整。作者也列举了几种方式,如可以把话语权交给对方“我的观点就这些,你的看法如何”。
要求作出决定的呼吁行动:“希望你能批准,以便积极推进这个项目。”
讲出具体操作步骤的方式:只要你每天坚持写6000字,一定能练好文笔。
鼓励式:“相信你,只要努力,一定行的。”
最后通告式:“这是最后的时间,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完成。”
激励合作:“有任何需求,我会尽力帮你。”
这就是这本书最让我感觉受益的部分,就是“抓手、要点、结构体、呼吁行动”这个框架模式,以及每个模式提供的几种表达逻辑。当然,其他章节还提供了一些场景模板的内容,以及讲话时注意事项和肢体语言。但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最核心的内容。很难变成你的。
唯一希望的是把这个框架牢牢记在心中,一有说话的机会就用。练着练着就熟了,有一天会突然发现,自己讲话越来越有逻辑,有味道了。请相信,你一定能做到,这是我的呼吁。
回过头看一下,这篇文章用得也是这个框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