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曾说过:“人都是被逼出来的”,网上也曾流传着这样的鸡汤句:“你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也许是因为人具有好逸恶劳的天性,所以,我们发明了“逼”这个手段来对抗它。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在最开始的时候恐怕都少不了“逼”这个成分。
比如,思考,思考是一件很幸苦的事情,深入思考更是如此,而且思考还是很费能量的事情。因此,大脑树立了一个原则:[能不思考就不思考],所以,网上出现了这样的语言“想那么多你不累吗?” “想那么多有什么用?”按照《时间简史》中的说法,人类的第一次革命是“认知革命”,如果没有认知革命,就没有现在的人类。而认知革命是什么?就是“想”,就是“思考”。
如果不想太多,当苹果砸中牛顿的头后,牛顿一定是恶狠狠地把苹果从地上捡起来说“你竟然敢砸我,我要把你吃掉”,没有想太多,万有引力就会被“吃掉”。可以肯定的是,世界的发展,靠的不是那些说“想那么多有什么用?”的人,而且也不可能是他们,难道不是吗?世界的发展,靠的是那些遇到问题,问这是因为什么?再深入一点是什么呢?本质的原因是什么呢?的人。
总而言之,早睡、早起、早起之后喝一杯水、阅读、思考、写作、跑步、健身、健康饮食等这些习惯都不是自然而然可以养成的,它们都需要你“逼”自己一把,克服自己的天性。所以,好习惯的养成第一步大多数源于“逼”。
在我的理解里“逼”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叫外逼,指的是外部的压力;第二种叫内逼,指的是内部的压力。他们的共同性质是:都是迫使你去做你不情愿做的事情。
一件事情,用内逼与外逼来区分的话,则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只有外部压力,也就是外逼。这种情况很常见,比如,寒假作业!如果不是开学要交作业的压力,你玩了一整个寒假,会乖乖的在最后几天恶补?比如早起,8点上课、上班,有多少人是睡到了7点、甚至是7点半然后匆匆忙忙的起床,随便洗漱一下就去上课上班的?这些就是存粹的外部压力逼迫的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外逼是一种被动的现象,生活的初期我们做的大多数事情好像都是外逼的结果。
第二种情况是外部压力与内部压力的结合。这种情况应该是在心智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个阶段是外逼到内逼的过渡阶段。比如,老师叫你背书,你拖了一天、两天之后,这时候你想:学习是为自己学的啊。我拖的不是作业,是自己的成长啊。就是这个你想的过程非常重要。这就是你自主性的发挥。比如,早起,如果没有上课时间,没有上班时间,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早起。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上学期间,我会坚持早起,8点上课,我6点就会起来,这时候就是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的结果。但是一到放假,没有了外部的压力,我起床的时间也许就会变成8点了。
第三种情况是内部压力占据主体,也就是内逼。内逼是一种主动性选择,是心智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才会产生结果。再拿早起说事,能够内逼的人,他们可以说是自律机器,每天定时早起,无论阴晴雨雪。他们在阅读、学习、健身等方面,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不断使自己主动去吸收,就像海绵吸水。
从外逼到内逼,从外界到自身,是一种发展的过程,也是认知的迭代过程。只依靠外逼人获得的只是暂时的成功,很多人考上了大学,获得的“成功”,上大学之后呢?外部压力减小了很多,因此他们开始逃课,开始宅寝室拼命玩游戏。然而,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大学也许只是马拉松的5公里迷你跑,你只是比后面3、4公里的人领先了一点,你就马上停下来休息,甚至以为这就是终点就不跑了。那么,你必将落后于那么不断坚持的人。
要想做到内逼,你首先需要树立一个目标,例如,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过什么样的生活,然后再进一步问自己,应该做什么来达成这个目标,怎么做?要多久?遇到挫折怎么办?孟母三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找到和你拥有共同目标的人或社群共同成长吧!
自问自答:我说的有没有可能是错的?
文章:简孟龙
题图:TinMors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