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在过去一年中,一直在试着提高自己的效率,其中有关计划的感悟中,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把做事情的时间打碎,变成一个个模块。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碎片化,这意味着大段的整块时间几乎必然会被打断,而且未来被打断的次数只会越来越多。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整块时间不做模块化处理会怎样呢?
这就需要和模块化后进行对比。假设我把三十分钟作为一个模块,然后我打算上午用四个模块来读书,那我们大概只可能遇到这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没太多干扰,我们很顺利地读了两个小时的书,那最终效果和模块化时间后的效果是一样的;第二种情况是有重要的突发事件占用了全部的读书时间,那最终效果也和模块化时间后的效果一样的;第三种情况是最常发生的,也就是分水岭了,即某件事占用了较短的时间,像二十分钟之类的。那在这种情况下,整块时间和模块化时间会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个不同就是心情
在整块时间的逻辑下,读两小时书才算完成计划,那中间被打断十分钟可能还能接受,但被打断三十分钟的话,即使其他时间都在读书,我们也很可能会有一种未完成的感觉。而在模块化时间的逻辑下,上午的目标是完成四个模块,也就是四个目标(整块时间时上午只有一个目标),就算其他事情占用了一个模块,你还可以完成其他三个目标,这种成就感在整块时间的逻辑下是不存在的。
第二个不同就是效率
我们有时候难免状态不好,而在整块时间的逻辑下,通常我们要么是咬牙坚持下来,要么是放弃跳过,前者单位时间内的效率其实并不高,而后者干脆就谈不上效率了。但在模块化时间的逻辑下,我们多了一个选择:减量,比如从四个模块减至两个模块,这样一来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肯定比整块时间的要高,二来也降低了直接放弃跳过的可能性。
如果把心情和效率的区别合在一起,就更有意思了
整块时间会怎样呢?比如说我今天状态不太好,你说读书吧,不舒服,你说放弃吧,也不舒服。我就这样犹豫了半小时,还是觉得应该读书,但刚读了二十五分钟,电话就响了。拿起手机一看原来是那个谁,这一聊就是半个小时,等电话挂了,一个半小时已经过去了,我这才读了半小时不到,得嘞,这次两个小时的读书计划又失败了,难过ing。
那换成模块化时间会怎样呢?比如说今天状态还是不太好,因此就先试了一个模块。不过很幸运,一直勉勉强强坚持到了第二个模块的第25分钟。这时候那个朋友又来电话了,一聊还是半个小时,挂了电话后一看时间,一个半小时已经过去了,我已经完成两个模块。反正今天状态不好,能这样感觉已经不错了,下次争取多完成点儿,开心ing。
其实除了把时间模块化以外,还有很多事情可以模块化,并且同时享受到模块化所带来的好处。这里先说三个我认为很重要的好处吧。
第一个好处就是更适合进一步创新。因为一旦模块化,就可以尝试把一个模块进行更新,也可以尝试对不同模块进行新的组合,反正无论怎样都比对整个框架下手要容易得多。
第二个好处就是一旦出错了,或者突然被打断,所造成的损失也只是工作的一部分,这样补救起来也相对容易。
第三个好处就是它能使人产生更强的控制感,模块化会使一天中的所有事情都像是乐高的积木,所以做计划就像是在玩乐高积木一样。而且从另一方面看,焦虑感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不确定性,即不确定性越大,我们焦虑感就越强,而模块化能够帮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出问题的那几个模块里,这相当于增加了确定性,进而缓解了我们的焦虑感。所以,如果某件事你觉得很难创新、容错性很差或产生的焦虑感很强,那不妨试着把它模块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