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千里马,不是称呼它的脚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古代称善跑的马为骥,骥也就是千里马的意思。
14.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如何?”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怨恨上天,也不责怪别人,下学人事礼乐而上达天道,了解我的大概就是上天吧!”
知识点:
不怨天、不尤人,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做起,对于自己开创的学为君子之路从不怀疑,始终抱有信心。
14.36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公伯寮向季孙氏诽谤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陈尸于市。”孔子说:“正义大道或许得到推行,这是天命决定的;正义之道或许不能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14.37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孔子说:“贤人避开乱世隐居,其次避开生乱的地方,再次一点的避开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的回避别人的恶言恶语。”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这里说的七人,古人一般说是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我们且不必刨根问底。
14.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硬要去做的人吗?”
-----“以直报怨”和“以德报怨”,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呢?
“以直报怨”和“以德报怨”,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前者更容易落地,更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更能普及推广。后者境界更美,更具有人性制高点的指导意义,需要一定修养的人才可以做到。
以直报怨更具有可操作性,以德报怨是终极理想目标,这之间的差异就需要孔子这样的人来揭露并指导。
孔子观察人情、处理世务最讲实际,不务虚名。既考虑实际情况又不丢终极理想,这就是中道的魅力,这也是孔子被称为圣人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