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问题:
一个人的城市,一个人的生活,却莫名的感觉到孤独,为何人生总是会让人感受到孤独呢?
然后看到这个问题,就想到了曾经年少无知的自己,有多矫情就有矫情。直到工作N年后,才发现,没有什么问题是用钱解决不了的。
如果有,那一定是钱还不够。(嘻嘻,开个玩笑啦)
巴特,生而为人,谁没有孤独的时候呢?
这使我想起了一本书,怀孕期间看过的叫《生命是孤独的礼物》。这本书收录了余光中、林清玄等知名作家的散文作品。
讲述的是关于孤独的散文集。作者们在书中谈及亲情、友情、故乡、以及逝去的时光,无不显示着对生命的考量和对人生的感悟。
至今有句话令我记忆犹新,是这么说的:
不求回应,不求认同,学会与自己交流,听自己说话,学会孤独。
我非常认同。
02.
我们为什么觉得自己孤独?
就是因为我们太需要被自己喜爱的人关注,太需要被这个世界关注了,我们太虚浮了,我们总是对身边触手可得的幸福视而不见,却对身边一些若有若无的事情抓紧不放。
我们害怕自己不够优秀得不到肯定;我们怕自己适应不了不了大家都能其乐融融相处很好的群体;我们害怕自己会成为那个最怪异的自己;我们怕跟我们同龄的伙伴都一个比一个优秀;我们害怕自己终其一生的得不到别人的关爱……
太多太多的害怕都来源于我们想得太多,自己太弱。
想起昨天无意中看到黄渤被采访时说的一句话,有时候真不是别人不好,而是你太弱了。等你强大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就是生活中在童话里的人。
没有心机,没有小人,有的只是对你无尽的关爱,和迫切的问候。
曾经有个年轻人,写过一封长长的信给杨绛先生,除了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还向她诉说了自己的难言之隐。
最后,杨绛先生除了一些寒暄和一些鼓励晚辈的话语之外,只回了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一针见血。
03.
因为人生90%以上的困惑都能在书中得到解决。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语无味。”
杨绛曾经跟她父亲有段有趣的对话:
有一次,父亲如是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她想了一会儿说:“不好过。”
接着,父亲又问道:“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这一次,她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星期都白活了,”
听到这里,杨荫杭笑着点点头:“我也这样。”
除了能从文字中看到,父女之间的相处温馨风趣,也能看出父女二人嗜书如命。
董卿曾经也说过,几天不读书就像几天没洗澡一样。
可见,优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爱读书,读好书,嗜书如命。
生而为人,总会有七情六欲,有烦恼,有忧愁,有私心,有贪淫。
久而久之,我们变得心胸狭隘,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终于在不知不觉的时候让自己成为了那个最不想成为的那个人。
而此刻,如果你尚觉得孤独,觉得不被认可,觉得不被接待,请做一个聪明的女人——
别让自己被小我一步步吞噬,将生活当成一本书,将那些喜怒哀乐,不明所以的统统都以读书的形式,一步步消化,一步步宣泄,直到与自己和解,与身边的人,环境和解。
那时候,你不再会认为“孤独”是一个很可怕的词语。
相反,它更能让你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沉淀下来,成为你快步成长的一枚催化剂。
会让你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最终真正用自己的行动去破碎那些曾对你留下不可磨灭的谣言和打击。
04.
前段时间,我一直很忧郁一件事,因自己的头条一直没过原创审核,明明文章是你自己写的。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一万个为什么在脑海中火热沸腾。
后来我才知道,我翻阅了自己头条以往的文章,也翻阅了人家过了原创的文章。后来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我内容不够垂直,不够深度。
总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一会写娱乐,一会写书评,一会写影评,一会写育儿,一会写日常。
什么都写,却什么都不精。这可是自媒体申请原创的大忌。
想明白之后,我觉得自己不再难过了,我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想如何快速通过什么手段得到原创,而是先想好一个领域去专注,去擅长,去坚持。
人啊,有时候太想得到什么,反而失了本心。
专注、努力、坚持、但行好事,其他的交给时间。
与其自己郁郁不得志,不如默默变强大。这才是永远不变的生存铁律啊。
到时你会诧异,在这个热闹的世界,哪有那么多孤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