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赴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杨柳青古镇进行参观调研,体验当地民俗文化,进一步探究当地依托杨柳青木板年画、杨柳青民间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文旅产业模式。
作为中国北方民间艺术集散地,杨柳青古镇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孕育出了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的杨柳青年画、享誉津京的杨柳青民间剪纸和风筝等民间艺术奇葩。
当地石家大院藏有大量造型优美、工艺细腻的剪纸作品。“像这些‘连年有余’、‘五谷丰登’的剪纸都是年节时贴的,意味着吉祥喜庆,传达着朴实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景区的工作人员介绍道。除此之外,还会有花鸟鱼虫、十二生肖、民间故事以及水浒戏、西游记、三国戏等戏曲题材的剪纸作品。
在运河文化的滋养和浸润下,杨柳青剪纸造型优美、工艺细腻、线条流畅,既有南方的细腻精致,又有北方的粗犷豪迈,与杨柳青年画相得益彰。其最大的特点是贴近百姓的生活,突出当地风气民俗个性和民族审美习惯的“活态”显现。
工作人员介绍,杨柳青民间剪纸主要以刻为主,一块蜡板,放上一沓红纸,民间剪纸艺人运用手中的刻刀,以娴熟的技艺、朴素的手法创作出大量造型奇巧、剪工精湛、生活气息浓厚的剪纸精品,把人民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经验丰富的老艺人甚至仅需简单的勾画便可剪出完整精致的剪纸作品。
之后,调研团成员又去往当地民俗文化馆进行考察调研。据悉,当地已展开多次剪纸培训活动,开发出剪纸画框、书签、卷轴、绢扇、布包等文创作品,深受游客喜爱。
此次实地走访使调研团成员领略到了匠人精神的魅力。在千百年来的传承中,艺人们在继承前辈精髓的基础上,不断修改补充,精益求精,把技艺锤炼得越发精绝超凡,终成经典。和他们一样,在生产第一线,无数匠人用汗水来换取最初的初心。
鲜红的剪纸映出的是血脉相连的传承,是千锤百炼的技艺,更是我们应当坚守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