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焦虑,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头发一把一把掉,发际线越来越靠后,焦虑;隔壁老王换了大房子,老王的儿子考试得了第一,焦虑;学区房到底换不换,换,没钱,不换,不甘心,焦虑……
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写道,“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焦虑和生活是如影随形的,完全摆脱焦虑是不可能的,除非是人类不复存在了。
焦虑是很奇怪的东西。王健林说“先定个小目标,赚它一个亿”的时候,你不会焦虑,你只会想,有钱人,站着说话不腰疼;但当你的好朋友突然谈成一笔大单,获得10万奖金的时候,你反而会焦虑。1个亿不会让你焦虑,10万才会,看来让你焦虑的并不是别人赚了钱。到底是什么让你焦虑呢?
01 焦虑从哪里来
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在关注焦虑的话题。以前,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时候,人们反而不会焦虑。焦虑似乎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衍生出来的。
- 物质生活进步的衍生物
1959年,美国在莫斯科办了一个展会,展示美国在科研和物质方面的成就,还专门复制了一个样板房,还原美国普通工人家庭的生活情况。当时的样板房是这样的:地上铺满地毯,客厅摆放了电视机,有两个厕所,有中央取暖器,还有洗衣机,烘干机和冰箱。苏联媒体都认为美国在撒谎,美国人的生活不可能这么先进,这么惬意。当天晚上,尼克松在苏联电视台发表演讲,他巧妙的宣传了美国生活的优越性。他说,现在美国人有5600万台电视机,1430万只收音机,有3100万美国家庭购买了自己的房子,他们还每年能买9套正规的衣服和14双鞋子。赫鲁晓夫坐在尼克松身边,嘴里嘟囔着:放屁,放屁。 ——阿兰·德波顿 《身份的焦虑》
尼克松没有撒谎的,当时的美国确实是达到了这样的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进步有目共睹。但尼克松没有提到的,是美国人日益加深的焦虑,他们对自己身份的焦虑不断加剧,他们越来越在意自身的重要性、成就和收入。
- 渴望被人关注,得到别人认可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写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到底是为什么?被他人关注、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因为渴望被人关注,所以才有了辛苦劳作的动力。
和亚当·斯密的说法异曲同工的是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的论述。他说,“如果可行,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如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游,却又视之如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关注。如果我们周围每一个人见到我们时都视若无睹,根本就忽略我们的存在,要不了多久,我们心里就会充满愤怒,我们就能感觉到一种强烈而又莫名的绝望,相对于这种折磨,残酷的体罚将变成一种解脱。”
人之所以渴望得到关注,是因为人类对自己价值的判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阿兰·德波顿认为,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
越焦虑的人,越在意别人的评价,因为在他们看来,别人的评价决定着自己的价值。自己的行为可以控制,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却无能为力,所以只能眼巴巴的看着,猜着,混杂着焦虑。
- 比照群体的差异
阿兰·德波顿说,“有些人的生活胜过我们千倍万倍,但我们能心安无事;而另一些人一丁点的成功却能让我们耿耿于怀,寝食不安。我们嫉妒的只是和我们处在同一层次的人,即我们的比照群体。世上最难忍受的大概就是我们最亲近的朋友比我们成功。”
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王健林赚1个亿我们不会焦虑,但朋友发的小横财反而滋生我们的焦虑。这也印证了孔圣人的一句话——“不患寡而患不均”。
可以一起忍受贫穷,开心的嬉笑怒骂,苦中作乐,但一旦有一个人发达了,很遗憾,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不是因为穷,不是因为富有,而是因为不均。
在《富裕社会》中,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恩说,“只要一个人的收入明显低于周围人,即使对生存而言已经绰绰有余,但他依然为贫困所困扰。他们缺乏社会所规定的最低的体面要求,因而他们不能完全逃脱被社会定义为不体面的命运。”
02 给精神胜利法做加法,帮你减轻焦虑
无论焦虑到底来自于哪里,焦虑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对自己的不认同。不认同自己,所以需要得到别人的关注,需要进行比较,来证明自己。焦虑是无所不在的,无法完全摆脱的,但人类依然有办法,让焦虑对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这点在鲁迅笔下的阿Q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阿Q不算是个正面人物,他擅长自我安慰,他也会欺负弱小,转移自己被欺负的痛苦。阿Q的精神胜利法固然有很多诟病,但仍然有很多可取的部分,可以在焦虑横行的现代社会,减轻我们的焦虑。给阿Q的精神胜利法做加法,帮你减轻焦虑。
- 加法1:认同自我,提高自尊
自我认同,也就是自尊的程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自尊就是一个人实际的成就和自己期待之间的比率。这个简单的比率,也给出了提升自尊的两种策略:努力取得更多的成就,或者降低对自己的期望。
成就的取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降低自己的期望,却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这点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很相似。
降低期望,并不是让我们不要有期望,而是要有合理的期望。比如,作为妈妈,孩子学音乐,我也幻想孩子能成为莫扎特第二,但这只是幻想,我不能把这个作为我的期望。我只是期望孩子,能通过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给情绪多一个出口。
威廉·詹姆斯认为,对自己满意,并不是说在任何领域都必须取得成功。有的失败并不会给人们带来羞辱,只有那些我们认为关乎我们自尊和成就感,且我们全力以赴去努力的事情,失败了才会让我们羞愧。所以,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不同,即使结果一样,带来的对成功和失败的解读也是不一样的。
- 加法2:理性的盒子
阿Q的精神胜利法,缺少理性,更像是一出闹剧。能帮我们减轻焦虑的精神胜利法里,需要加入理性的盒子。
对他人言论的过分关注会引发焦虑,但人是社会人,谁也无法摆脱社会环境而存在。所以,具有对他人言论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技能。
不管外界的观点是积极还是消极,都可以用逻辑的思维去分析它们,合理,就接受,不合理,就过滤掉。《沉思录》的作者,皇帝兼哲学家马库斯·奥乐说,“你的品质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评价。自我形象应该建立在自己的分析之上。是否每个人都会轻蔑我,这是他们的事。而我自己的事,就是保证没有做过或没有说过任何可以遭人污蔑的事。”
给阿Q的精神胜利法,加上自我认同,加上理性的盒子,就能成为减轻焦虑的利器。
03 减轻焦虑,有利于亲密关系
减轻了焦虑,不但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在亲密关系的处理上还会让你更加的游刃有余。
在和配偶或爱人的关系上,如果你对自己有认同感,就不会在亲密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很简单,你肯定不会纠结“我和你妈掉水里,你先救谁”的问题。因为你不需要爱人用先救你来证明你的重要性,也不会每天纠结“爱不爱我”的问题。
有自我认同的人,也不会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不会沉浸在“望夫成龙”、“望子成龙”的不合理期望中不可自拔。合理的期望,理性的分析,即使还是眼前的生活,你也看到诗和远方。
固然焦虑是不可避免,和生活如影随形的,但这也不是让我们不努力去克服焦虑。通过了解焦虑,了解欲望,我们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才会更明确,任何一个目标的达成都不是一劳永逸。时刻做好焦虑来袭的准备,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加上合理的期望和理性的分析,你就能减轻焦虑,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当你不再需要依靠外界的肯定来了解自己,你就会释然,头发稀少就稀少,你还是你;隔壁老王换房就换房,又不会影响你;学区房能换就换,换不起就换其他的方式养育孩子。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单恋一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