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个人早上一睁眼就要找到手机开始上网,包括吃饭、上厕所、走路等很多时候,都是拿着手机,不停的在上网。为什么要上网,好多人会说,没事干,想为了摆脱孤独。但是上网后往往感觉更加孤独。
尽管互联网时代给人们提供的社交场景,越来越多。人与人的关系却越来越疏远,我们似乎更不愿意与人亲密,更少被邀请人来家里做客。
我们对社交的需求如此繁忙,而且随着线上的虚拟的社交的发展,会对我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关于社交网络的研究表明,虚拟的社交,并不能真的扩大你的交际圈,相反,你越多地使用网络社交可能会越感到孤独。
快乐感和社会连接感表现出持续的下降,其中使用网络对人们的家庭关系影响最大。他们会对家人的联系和交流会明显减少之外,还会伴随着社交圈的缩小,抑郁和孤独感的增加。这些犯更多的社交网络使用,还被证明,会降低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原因在于它催生嫉妒和怀疑。
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社交网络暴露出的信息更多,更有可能暴露出自己伴侣过去的经历以及他人交流的信息,那比如说你看到另一半和前任在朋友圈里互相评论。而同行的社交网络信息的模糊性又会引起更多的猜测和想象,比如你会因此而想象他们是不是背着你有其他更多的互动呢。
一般你们更多的时间花在线上,才会减少现实中与伴侣的相处时间。换句话来说,你以为自己在网上认识了很多人,却意外的可能为此而失去真实生活中的关系。这么看来,社交网络是让我们更孤独。
心理学家对社交网络上的行为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点赞式交流,也就是说没有实际内容。只是通过机械性的点赞等动作,或者易于生产的方式来交流。范范的赞美和祝福。
第二类是广播式交流,也就是浏览信息流上的朋友最新动态弹出的最新提醒,这种不经意间收到的信息。比如看到别人在国外游玩的照片,孩子的趣事等等。
第三类就是创作时交流及沟通的内容是个性化的,通常是定向的,一对一的。也许更发自内心地交流。
而社交网络上与沟通对象的关系则分为两类,即强关系也就是比较亲密的朋友。通常在线下真是太容易落寞,只不过就是道路或者不太熟的朋友。发现只有当人们亲收到来自强关系的创作式交流时,幸福感和年轻感的增加是最为明显的。
而无论是来自弱关系的创作是交流,还是来自强关系的点赞是交流,都对幸福感和连接感没有影响。据说,当你收到来自亲密伴侣的专门发给你的信息是幸福感和连接感,才会提升而如果她只是随便地随手给你点个赞,那就不一样了。
儿女是泛泛之交,起点他们给你再多的点赞呢,也并不会有十分欣喜的感受,被动消费只会让人更不快乐。我们在刷朋友圈,或是浏览网页的时候,现在很多推送并不是我们主动选择观看的这种被动式的信息消费在耗费我们的精力的同时,也并不能给我们的快乐,反而会让我们感到烦躁。
这与现在的人们在社交网络上一群过于在意自我展示有关,也就是说我们看朋友圈那些被精心美化过的照片,谨慎消失后的语句。对清理真实生活太遥远了,但同时不自觉地与人比较关心的心态也会让我们看到这些朋友圈时陷入一种焦虑。
正当我们想在网上与人交流,或者自己发朋友圈的时候,因为开始精心的修饰每一张照片和文字。想起来我们具备这种被动消费来的信息,胁迫着在朋友圈和网上过着一种虚假的生活。这种虚假不仅不会让我们更快乐,也很快会因为要不断维持营造这种虚假的美好而精疲力尽,感到更加不快乐。
想通过上网摆脱孤独是不现实的,要合理的控制上网时间,多和现实中的家人朋友直接沟通,才能摆脱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