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时间的焦虑感似乎成为了越来越多人们难以挣脱的现代病,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节奏和日益晨昏颠倒的生活状态,却伴随着日益精进越来越能为人们带来更多便利的高新科技的出现,而物欲的膨胀也达到了空前的繁盛状态,人们在疲于奔命的同时也似乎越来越深陷泥沼,分身乏术的痛苦纠缠着每个处于这个时代下的人们。
时间管理也在这种背景下逐渐进入更多人们的视野,且逐渐成为了人们所欲了解的学问,然而它更多的却是一种技术上的划分,比如,如何把目标分解,如何落实在具体的执行层上,如何区分重要和紧急等,它更多的是侧重于执行层面上的划分,然而人们却在期间发现了更为深刻的痛苦,我们不仅在这种越来越难以跟上的快节奏和意外频频的扰乱中越来越焦虑,也因为常常低估了短时间对于任务的完成度所带来的困难度而陷入自我怀疑和自责,一切都仿佛越来越快而时间却越来越不够用,时间管理似乎仅仅是略过了表面,而忽视了一些最深层的因素。
比如,先判定哪些事情是我们值得做的?
如何去判定呢,《精进》的作者给出了几条思路,那就是把要做的事情从收益值和影响度上去划分,个人认为那是针对于哪些是可以长期有利于我们的事情,哪些是短期娱乐而不具备长期积累效应的划分。
比如,学英语,培养一项思维能力是收益值和影响度皆深远的事,而漫无目的的时间消耗比如刷微博,掐架是属于低收益值而不具备长远价值的,比如买一件漂亮衣服是属于高收益值而长远价值锐减的,而练习书法,赏读哲学等是低收益值而具备长远价值的等等。
作者依据这种划分来区分我们对于平常任何事物的选择时,拥有更多的思考空间,来面对我们当下的选择。
比如拖延症患者往往会聚焦在长远的价值目标上,而忽视更多当下的可行性,且当事情越重要和深具意义时,内心的恐惧程度也是倍增的,而这种针对未来的完美主义倾向恰恰是阻碍他们行动力的桎梏。
对于他们来说,可以选择把要达到的目标设定在一个1年或3年的期限,然后再据此给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执行计划来,以降低近期目标的非理性行为,通过逐次的小目标实现来获得积累和心性上的成就感,让我们有更多的勇气往前迈步。
碎片化时间的转化
文明的突飞猛进让我们越来越忽视经典的价值而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碎片化信息的冲击,热门的话题的难以持续性像极了人们在这种庞大信息冲击下自我的焦虑和迷失,而这一切很多时候像极了噪音污染一样无恐不入的吞噬着我们的生活,而如果我们能及时的把自己从满足即时兴奋的状态中转移到长久受益的模式,那么这会让我们快速的过滤掉无价值的信息,而选择将更多富余的时间投向那些被时间所考量的经典作品中。
我们会以这种方式沉寂在与那些美妙的灵魂的对话中,直至我们重遇到真正的自己。
让“心流”来充裕我们的生活
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里曾提出过一种形容人们在忘我的状态下全神贯注的意识状态,谓之名"心流",人们在这种状态下对时间的感知是完全有别于日常的,时间的流逝,浑然的忘我境地,人们似乎在期间寻到了一种有关时间的最深度的体验,而这种状态在进行写作,绘画等跟创造性相关的活动时更容易进入,我们不仅会收获到沉迷爱好所带来的种种愉悦感,也会因为这种沉醉让时间变得更有质量和赋予意义感。
试着在生命中多增加这种体验,让自己曾经的梦想从最深的梦里走出来,让它移步到当下的时间里,在长期的时光里慢慢的浸养,生根发芽,最终长成我们所期望的模样。
松紧有度的生活节奏
在这种几近耗尽人们时间和精力的生活制肘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试图开创出一种全新的玩法来,比如人们会花更多的时间用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观察大千世界的生活形态,闻一次花香,一次郊外的踏青远足,仰望漫天的繁星,人们越来越尝试选择让自己以生活的视角来看待生命的整体意义,让自己慢下来,再慢下来,瑜伽,灵修,更多靠近人们内心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
尝试每天给自己些许片刻的独处时光,来让自己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逐渐的沉静下来,一切世俗之音渐渐褪去,时光仿佛凝滞,内心的真实会一点一滴的呈现。
真正懂生活的人们或许都会给自己停留那样一片空间,一段有关自我的独白时刻。
分得清何时快,何时则慢,以生活的视角凝望我们皆有的时间的模样,选择以一种更有价值的方式来让所有的期许在时光中静静发酵,不骄不躁,不落寞,不盲目,我们最终都会在时光中繁衍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