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靠着《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巨大影响力,在中国文坛占有一席之地。余华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写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在语言、结构叙述等方面为中国当代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也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获得过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奖项。
余华在1983年开始写作,在正式从事写作之前,他做了5年的牙医。余华前期的写作风格受到川端康成的影响极大,他对川端康成的着迷可以用疯狂来形容,不仅阅读了川端康成当时市面上所有的中译书籍,还在写作风格上受其影响达3年之久,直到遇到卡夫卡将余华从川端康成的笼罩下拯救出来。
余华遇到卡夫卡纯属偶然,从朋友那里借来《卡夫卡小说选》阅读,被卡夫卡自由的写作形式所折服,他才意识到以往写作形式的禁锢。如果说川端康成教会了余华描述方式,那么卡夫卡则解放了余华,打开了他认识文学和写作的新大门,在小说形式上给他带来了新体验。
在此之后,他写下了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这部作品是余华首次在文学上的成功,也是他最早期受卡夫卡影响的作品。小说情节上《十八岁出门远行》看似不合理,充满着荒诞,但又在荒诞离奇之中,凸显出真实世界人性的反映。这篇小说中反传统的写作方式,被誉为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
除了评论家们所说的先锋性,余华更想表达的是对于文学真实性的重新认识,即文学虚伪的形式。在这种虚伪之下,故事成了一种媒介,背离现实世界的秩序和逻辑,在小说中独立的世界加入想象、梦境和欲望,以此不断接近虚伪中的真实。
在不断文学探索和丰富下,余华寻找着写作方式的丰富和变化,并对文学的认识渐趋成熟。到了九十年代,他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些作品获得的荣誉和奖项无数,奠定了余华的文坛地位。
无论是川端康成开始卡夫卡都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作家,余华通过他们对于纯粹个人化的世界感触认识文学的形式。他在借鉴了两人写作风格的同时,又融入自己对于中国现实的认识和理解,成为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领军人物,影响了中国当代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