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几年,重看《冷山》这部电影,心里面依旧会涌出暖意和力量。
一
《冷山》这部电影,是以战争为背景,所以基调比较冷峻沉凝,更多的场景是黑山白雪,灰色战争前线。
但就像一首曲子不可能一直低沉压抑一样,即使是再严肃的影片,总会有欢快的情节,在我看来,影片里最欢快的部分就是女主Ada坐在马车后面弹奏钢琴,裙裾飞舞,马车在泥泞的乡间小路颠簸,路两旁开满了紫色的花,男主Inman在犁田时跟她遥望。
在这部影片中,Ada和Inman的感情线并不是特别多,两人只见了五次面,而且每次见面,言谈对白都甚少。
二
第一次见面,阳光明媚,微风和煦,Ada初到庄园,身材高挑,气质优雅,见到沉默寡言的Inman,用一杯苹果酒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作为交换,Inman答应帮她家的田园耕地。
Inman对Ada一见钟情,所以Inman在跟Ada进行闲聊时时常以讽刺的语言来回答Ada的话,以此来掩饰内心对她的喜欢。
第二次见面,两人没有任何对白,Ada只是坐在马车后面弹钢琴,由于马路跟Inman犁田的距离隔了很远,Ada只能用优美的琴声来代替语言和他沟通。
第三次见面,是一个雨夜,Inman冒着大雨赶来,隔着窗户看着Ada,Ada看着湿漉漉的Inman站在窗户边,彼此都局促不安,Inman问了Ada一句。Ada被Inman严肃认真的表情吓到了,没有回答,只有雨声一直在下。
第四次见面,Inman送了Ada一个琴谱,琴谱里面夹了他的照片。Ada心花怒放。
第五次见面,南北战争需要招募大量士兵,Inman也去了,临别之际,Ada送给Inman一本书,里面塞了一张她的照片,紧张之余,Inman跟Ada拥吻之后就分别了。
三
这几次见面,导演只用了短短的时间来呈现,接下来大篇幅的内容,都是在呈现Ada在冷山等待爱人归来以及Inman的归家之旅。
战争期间,Inman受了重伤,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所以从军营逃出来(逃兵是犯罪行为,十分危险的)想回冷山见Ada一面,为了避免被抓捕,Inman历经艰难险阻,路上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唯一支撑他的就是想见到Ada的心。
但同时,他又有些怀疑,他们没有分别前的交集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深入地了解对方;第二,虽然三年战争期间Ada给Inman写了103封信,但Inman只收到了三封,而Inman回的信Ada一封也没有收到,第三,战火连绵的动荡岁月加上遥远的距离,很难保证对方有没有变心。双方的爱情等待无异于博弈。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无法确定的爱情最终坚持到底才彰显了它的可贵性。
Inman在回冷山的途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起初他遇到了一位牧师,牧师怕事情暴露,企图把怀了他孩子的黑人奴隶先迷倒再扔到深山黑河里去,但是Inman拯救了这位黑人奴隶并把牧师捆起来绑在大树下把他的罪行昭告天下。
之后Inman还遇见了跟他一样在逃亡的士兵,还有放荡的牛倌一家,以及孤苦无依的寡妇等等。前线战争烽火不断,普通百姓的生活荒诞艰苦。不过,即使是这样, Inman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忠贞的心。
Inman在归途中,翻过了一个又一个山谷,饿了就抓起土里的虫子果腹,渴了就直接喝河里的水,路途遥远,抓逃兵的人穷追不舍,在一次交锋中,Inman差点就死了,幸运的是被一个老太太救活,她给Inman疗伤,还杀了她心爱的小羊羔给Inman吃,帮他恢复体力,Inman身体复原之后又踏上了归途。
而另一边,一直养尊处优的Ada突然经历了父亲的去世,所有的黑人奴隶也都去参战了,整个庄园只剩她一人,生活非常艰难,最扎心的画面就是:Ada每天孤独的守着房子,躲在走廊边的角落里,手里拿着棍子提防那只随时可能啄她的公鸡。
她心惊胆战,人也瘦成皮包骨头,只有偶尔看着Inman赠的琴谱弹琴,晚上躺在床上看书才可以排遣心中的孤独。
后来Ruby出现了,她帮助Ada一起打理庄园,种菜养猪,搭建棚屋,Ada学会了很多本领,变成一个独立自强的女性。
四季流转,Inman在山野丛林间走过了春夏秋冬,最终在大雪覆盖的山影之间,终于站在了Ada面前,那天晚上,篝火燃烧的异常热烈,两人互诉衷肠,多年来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在温暖的火光旁边,所有的孤独和心酸在那一刻全部灰飞烟灭了。
影片的最后,Inman被打死了,Ada生下了一个女孩,和Ruby生活在美丽的庄园里,冷山下面一派和谐美丽的画面,冷山上面蓝天澄澈白云悠闲。
四
这部影片以南北战争为背景,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在烽火硝烟动荡的岁月里,男女主人公表现出来的坚守,正直,隐忍,博爱都是对美国精神的一种传递。
我不禁想到最近在看的春秋战国故事,里面涌现了许许多多鲜活血性的人物,比如四处流亡漂泊的重耳没有沉沦丧志,在花甲之年终成就一番霸主之业;比如对主衷心不逾正义凛然的豫让;比如牺牲自己亲身儿子来保住赵氏孤儿的程婴等等。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而在这漫漫历史长河里,春秋时期这一系列的人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品质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我们的精神与品行都有其烙印所在。
大江东去浪淘尽,唯有精神永浩存。致敬我们的中华文明与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