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跟我讲:我总是太在乎别人的感受,给下属分配工作时,担心他能不能完成,担心他时间很紧,都不敢说一句重话;跟女友在一起时,生怕哪句话惹的她不高兴,总是不断去征求她的意见,无节制的放低身段,简直“卑微到尘埃里”;跟同事一起讨论事情时,明知道他的观点不对,想出口反驳,却担心他感受不好,便只能诺诺附和。
“这都不算什么。”最后朋友无奈的说:“最糟糕的是,这些人后来都说我没有主见,没有原则......”
卑微到尘埃,真是一句令人悲伤的话。这个世界,有好多人不经意就把自己活成了别人,一不小心就让自己成为空气中的尘埃。人前故作八面玲珑意气奋发,背后却委屈压抑黯然神伤。
亲爱的,你是不是经常也有这种感受呢?你不断的关注他人的感受,某些时候甚至压抑自己的感受,最后依旧得不到认同。于是你自我怀疑,开始试着做一个独断专行、坚持己见的人。
只是,你突然发现,这不是你想要的生活,不是你爱的方式啊,更不是你想看到的自己。你依然不自觉的关注那个人的感受,不断的想去感受他的感受,体验他的体验。
关注他人感受其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特质,心理学中称其称之为“同理心”。同理心强的人,能够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的情绪和感受,进而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关于同理心的描述,我特别喜欢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掉进一个黑暗的地洞,他在洞底喊着,“我被困在这里了,这里好黑,我好害怕!”有些人趴在洞口说:“这真的太糟糕了。”而他的伙伴,想方设法爬了下来,对洞底瑟瑟发抖的他说:“不用怕,我也在这里,你并不孤单。”想象一下,当你身处洞底,有人能充分理解你的感受,有人跟你在一起,是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自人类诞生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各大宗教信仰的“黄金铁律”,耶稣的“黄金法则”里说:你们愿意人怎么样对待你们,你们就要怎样对待人。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同理心是人类最崇高的特征之一,是一种极为高贵的修养,世界上“善”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以同理心为根基。那些悲天悯人行大善者,心思敏锐却又胸怀博大,同理心更是他们必备的特质。
恋爱中的人儿情况则不一样,往往强弱分明,一方强则对方弱,强者恒强,弱者愈弱,最容易“卑微到尘埃”。最后恋情消逝,弱方感叹:原不该如此卑微,原不该如此关注对方感受。只是,关注对方感受有错吗?或者说,卑微到尘埃有错吗?
张爱玲有一句非常动人的话,“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说的是热恋中的女人,为了所爱之人,心甘情愿的让自己低到尘埃中,却也幸福的像花儿盛开一般。生在世间,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卑微,卑微于权势,卑微于金钱,卑微于理想和信仰,那么,在令人动心的爱情面前卑微,也许痛苦,但也幸福,何错之有呢?
因此,关注他人感受,具备强大的同理心,是一件问心无愧的事情。无论结果是否尽如人意,本就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然而,为什么依旧有那么多人苦恼于“关注他人感受”,苦恼于“强大的同理心”。
我们关注过很多人的感受,有些人投桃报李,也给予善心和同理予我们。还有一些人,一边接收我们的体谅,一边肆无忌惮的挥霍。演员孙俪曾经资助过一名学生向海清,但当他进入大学之后内心开始膨胀,谈恋爱、打游戏、换手机等等,把孙俪当成了摇钱树,不停的向孙俪要钱,甚至在10天内跟孙俪要了3次共计1000块钱。孙俪后来认为他有了自力更生的能力,不想让他成为温室里的花朵,便停止了对他的捐款。但是海清却认为这些钱对明星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还写了一封信联合记者,说要曝光孙俪。善意再多也经不起挥霍。
也许你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人,我们无数次的关注他的感受,他却不顾我们的善意,不理会我们的感受。这样的人,我们可以选择离开,可以选择不让自己更加难受,只是请坚守自己的方式,这个世界,给予善意,关注他人永远没有错。我们想要的结果,本就是“相互体谅”和“相互的善意”。
所以,亲爱的,请你问心无愧的关注他人的感受,因为这是你表达爱的方式;你还要理直气壮的别让自己难受,因为这是你保护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