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用了四十六个章节,终于聊到了秦惠文王。秦惠文王上位之初便杀商鞅巩固自己对政权的把控,但商君之法却依然保留下来,并有条不紊地在秦国执行。
在秦惠文王统治时期,他重用张仪,用连横破解山东六国的合纵,这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点,使秦国在纷繁复杂的邦交斗争中多次逆转危势,并成功击溃五国联军。这是继孝公重用商鞅之后谱写了又一页君臣合璧的华彩篇章。
秦惠文王的功绩无疑是璀璨的、耀眼的,他识人、用人、信人。不仅重用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赢华、赢疾,更是广纳外籍能臣,知人善用,任人唯贤。
他是大秦的第一位王,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扩地千里,纵横捭阖,谁与争锋,成功扭转了大秦在纷争年代的地位,并为秦大一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仪入秦为相近二十年,凭借自己出色的外交能力,让秦国从一个尚不敢面对魏国主力的边陲小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的老大,且有了“一怒而天下惊”的强势地位。
他以百变身份为秦国立下赫赫功绩,他的一条舌头胜过百万雄师,他的庙堂之算可谓居功至伟,可以说没有张仪就没有秦国的强大。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建立奇功,且为秦国征战半生的张仪,其最后的栖息之所却不在秦国,而他人生最后的结局也让人唏嘘。
公元前316年,秦王采纳司马错的策略,命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军攻蜀,成功灭掉蜀、苴、巴三国。巴蜀遂定,秦益富强。
伐灭蜀国之后,公元前312年,为破齐楚联盟,秦惠文王派遣张仪前往楚国,在楚国张仪更是上演了一出戏耍楚王的大戏,楚怀王恼羞成怒,随即出兵伐秦。
然,齐秦相谋,大败楚军,并得到楚国汉中的土地。经此一役,秦终于解除了来自楚国的威胁,并将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最终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之势。
秦惠文王念张仪功劳卓著,遂封其为“武信君”,赐给他五座城邑,并准备了黄金白璧,高车驷马,让他继续周游列国,推行“连横”策略。
然,公元前311年,当张仪游说列国结束之后准备回国,还没到咸阳,却听闻正当鼎盛之年的一代雄主秦惠文王薨逝,其子秦武王继位。
这于张仪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他的政治靠山倒了,而他的政治前途也变得扑簌迷离,或者可以说是急转直下。
武王做太子时便不喜欢张仪,继位之后更是看张仪一百个不顺眼,很显然,张仪遭到了秦武王的冷遇。
秦武王以崇尚武力著称,自然不喜欢如张仪般耍嘴皮子的人。另外,他们的政见也不同,张仪一直以外交来解决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希望兵戈相见;但武王就如同他的名字一般,是好武之人,自然是喜欢用武力解决冲突。所以,张仪讨不到新君的喜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然而,还不止于此。武王继位不久,弹劾张仪的奏折纷至沓来,堆满了武王的案板。这时张仪的处境就变得危险了,更为可怕的是,在众多大臣的诽谤之下,张仪竟然成了出卖秦国利益的“不忠不义”之徒,人人得而诛之。
更有甚者,远在山东的齐国,也派遣使者前来指责张仪,大有不杀张仪,誓不罢休之势。
作为身经百战,驰骋疆场二十年的“大聪明”,张仪早已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他不想做商鞅第二,更不能重蹈商鞅覆辙。
于是,为了避免自己遭遇杀身之祸,他决定用计辞掉秦国相位,奔魏。
张仪跟秦武王说:“我听说齐国非常憎恨我,只要我在哪里,齐国就会出兵攻打哪里。所以,不如让我前往魏国,齐国知道我在魏国,必定会出兵去攻打魏国。当齐国、魏国互相攻伐时,秦国便可以乘机攻打韩国,进入三川,以此挟持天子,实现帝王大业。”
秦武王听了张仪的话,觉得此计甚妙,便欣然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准备了三十辆兵车,送张仪到了魏国。
张仪又回到了自己的母国,当齐国得知张仪到达魏国后,果然派兵攻打魏国。
机智的张仪派遣自己的门客到楚国,借用楚国使者的口才劝说齐君不要攻打魏国,而张仪也为魏国避免了这一祸乱。
张仪完美地解决了魏国的问题,自然也受到了魏王的重视,所以再次被任命为魏相。
但张仪在魏国不能大展抱负,心里是既遗憾又失落,在魏相这个职位上只做了一年,便郁郁而终了。
但不管怎样,张仪最终能幸免于难,得益于他的聪明才智,虽说政治前途已黯淡无光,但最起码得以善终,也算是圆满了。
那么,接下来,以勇猛著称的秦武王,对秦国的局势发展又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