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行为就是他在现有认知能力下做出的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很多时候,看到身边的年轻人,会羡慕:他们真好,像一张白纸,没有家庭压力,没有房贷压力,没有育儿压力,他们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有更多试错的机会。我要是他们,或许我可以放弃手头的工作,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没准还会去创业哦。可如果我真是他们,事实会是如此吗?未必,你不也年轻过?你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你如今的模样?现在那些小年轻,很大部分未来也可能会一步步走成你现在的样子。每个人当下的决定,都是基于自身认知能力的最优解,你没办法做出更好的选择,因为你当下的认知不支持你做出更好的判断。
有时候回看自己的经历,会发现很多现在觉得很傻很窝囊的行为,但在当时,那就是你能做出的最好决定啊。初中上的一个很烂的农村学校,那也是我们那个地方唯一的学校。几乎每周都有学生斗殴的事件发生,十几岁大的孩子,各自拉帮结派,动不动就操着板砖铁棍在校门口打起来。在校园里走,有大概率遇到那些痞子,走着走着,就没来由给你来个耳刮子。那几年都只能忍气吞身,躲着他们走,正眼都不太敢瞧他们一眼。现在回头看,会觉得窝囊,但在当时,没有更好的方法去与他们耗,惹不起只能尽量躲。
#隐性动机#
很多事情可能并不像我们看上去那么简单。小区门口有几家药店,卖的药品种类和价格都差不多。其中有一家的生意就是稍微比别家的好一些。这家药店门口有摆放一个免费赠饮区,在炎热的天气,谁都可以自助去那里接凉茶。因为药店就在小区门口,极少有人真的会去那边接凉茶喝。既然很少有人去那里接凉茶,那赠饮区对药店业务的提升应该是微乎其微的吧。有一次实在按耐不住好奇,就问了那药店的老板。老板没明说,但意思是赠饮区的设置确实对其业务有提升。或许赠饮区的设置对消费者有一种暗示:我这药店比别家多那么一点点人性关怀,更亲民。在同质化竞争中,一点点心理优势都有可能改变竞争的格局。这个事例也让我想到有些慈善机构给曾经的捐赠者寄答谢礼物的举动。寄的小礼物可能只是简简单单的挂历,但在别人心中激起的慈善涟漪却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