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4日早上9点32分到9点45分,我用13分钟时间经历了最短时间但最有效的成长。
陕西省第四批名师遴选工作受疫情影响推迟了。但我们都知道,推迟不代表就会准备得更充分,至少在我身上就是这样。每天恨不得把时间掰碎了用,也没有多腾出时间来仔细打磨陈述稿,更没有做到一稿、二稿,听一位同仁说他的陈述稿磨了6稿。让我稍微有点安慰的,是自己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从没有停歇,也没有停止听课、上课的脚步。
厅里通知答辩陈述的时间是早上8:30,前一天夜里十点赶到酒店。修改课件到凌晨两点,六点爬起来发现课件损坏,我的天哪!拿出最早的一稿再来修改,权当复述了。好在答辩就在旁边楼上,8:20拿着优盘去考场。
测温、消毒、戴口罩、签到,碰到几个一批学带,虽说好久不见,却是亲切依旧。
来到候考室,间隔座位就坐。在这些地方,你会感到自卑,但也会获得无穷的动力。相互交流方知,你是学带,别人可能是特级;你是副高,别人还是正高;你发表论文了,别人出书了。也只有在这些人群中,大家可以这样裸聊,可以这样晒成果,这时候的羡慕、祝贺,都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同频共振而不怕被耻笑。参评者有头发花白的,也有正值青春的;有人不停地在草稿纸上写写写,有人一副淡定模样走来走去;有人素颜出镜朴素自然,有人精致妥贴令人生羡……
“B组的李晓萍,你可以去门口排队了!”来到答辩室门口等待。因为疫情,每个门口只能有一人等待,安排得特别有序。数学组教室有人出来了,是一批大美女学带黄,高中组有人出来了。正紧张,“咔”的一下,小学语文B组的门开了。五号亚宁满脸喜悦走了出来。
站定、鞠躬、问候、打开课件,开始陈述。磕绊、竟然有些紧张,不像我啊!大概,我是在国字号名师王林波老师等评委面前心太虚吧!因为锁定了两个关键点,时间把握比较好,七分钟提示铃响起,我刚好说到了工作室组建设想。
答辩完全出乎预料。我听到候考室里两个人都说问的是课件上的内容,我也就理了一下课件,自己设定了几个问题。
现在想来,组长提问我的问题完全是“照顾”了我的身份。“李老师,我看您的申报表上写的您是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校长,您还有时间上课吗?”听到我坚持带课,追问“带语文课吗”,我据实回答“带童诗社团”,“那怎么把握语文教材?回忆自己上过的一节课,说说是怎么上的”。我说了《忆读书》,评委问“这一课的语文要素是什么”,我答出“整理信息”,再次追问“如何处理教材中的儿童诗”“你上过哪首诗”。
“《繁星》……”。本想说,前几天刚上了《春夜喜雨》,可一想这不是儿童诗,又想起上半年上的《繁星》就回答了。那节古诗课,还是我购买了王林波老师的30节课,看到了王老师上诗歌课方法灵活、交流自如,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受启发去准备的。
“嘀嘀嘀嘀……”时间到,王老师看向计时员,“时间到了?”我没敢看计时员,依旧等待王老师说话。“可以了!”得到命令,我点头退出了课件播放,鞠躬出门。
长吁一口气,一边走一边梳理。做管理的确没有充足时间上课、钻研业务,好在自己定位明确“做校长是阶段任务,做教师是一生追求”,一直没有扔下专业。有时忙得飞起来,一周两节课还是要想办法保证。
是不是经常上课,是不是真的上课,是不是了解教材,是不是明白统编教材的编写体例,是不是能够做到课内外有效衔接。这是评委给我的导向。要想做业务,必须在教材里走个来回。
对我而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统筹安排,确保有时间上课;抛却虚浮,扎根向深处探究;学思研教,凝练教学主张;立己达人,带动团队成长。不然,名师名在哪儿?作用为何?
反思自己这次答辩,文件规定陈述“育人主张”,我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来回答,同仁指出“太大、太空”,如何落地?“依托教学主张支撑、丰富”。虽不是醍醐灌顶,至少我知道自己的教学还是太肤浅,缺乏理性梳理,当然更缺乏高位谋划。
未来的路,很长又很短。对一眼看到退休的人来说,每一天都很长,长得难捱;对有事做的人来说,每一天太短,还没干什么一天就过去了。
我的一生,注定与勤勉敬业相连,因为,我爱教育,爱得深沉。无论身在何处,我的心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