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还是进行时;写下来,与你们共勉,希望于你有用。
欣频老师一直在课上强调,唯有自由,才可丰盛;而不是丰盛才能带来自由。
这也是我2015年体验到的最深的感触。
(一)
最近有位高中朋友筹备结婚,在邀请我去他的婚宴之余,我们也聊起了彼此的近况。
知道我的工作和理财与投资相关后,他便不停问我理财与投资相关问题,我则尽量尝试着去解答。一番闲聊下来,我深深感觉出他在金钱方面似乎有些困惑。
最后谈话快结束时,他问,你相信我能变成有钱人吗?你的判断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请你告诉我你的答案。
隔着网络,我们看不见彼此的表情,也听不见说话的语气。
但是透过屏幕,我却看出了这句话里的迷茫和不自信。这使我震惊,也变得迷惑。
(二)
高中时代的生活于我来说,虽然久远,但是也依稀记得那位朋友曾经算是意气风发又十分努力肯拼的少年。
和懒懒散散又漫无目的的我比起来,他算是励志榜样了。毕竟一点睡,四点起,平时还能撑着精神听课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大家的家境也差不多,谁也不能说谁更惨的那种;所以努力和不努力的区别也非常明显——他一直名列前茅,而我的成绩则不三不四地吊车尾。
我曾经和他同桌过一段时日,那段时间,他没日没夜地学习、解答一册又一册的练习题;而我则没日没夜地看小说,一到上课就昏昏欲睡。
有一天,他突然问我,你打算就这么堕落下去吗?
我忘了我是怎么回答的了,但是当时确实很迷茫,也感到一点点羞愧——不过那时候年纪小,经历的挫折又太多,所以完全抵不住小说里醉生梦死世界的诱惑,又一头扎进去了。
我依稀记得他当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眼神,以及那种目的明确、一往无前的信心。
后来,我去复课,他去了名牌大学;至此几乎再无联系。
(三)
有时候,我会感叹时光对于一个人的改变。
有个说法是,细胞七年更换一次,所以今天的你和七年后的你,其实是两个不同的人。但就我身边的朋友来看,想要变成另外一个人,完全不需要7年——长至4年,短至1年,甚至几个月,你就可以完成性格的蜕变。
但是,因为见的大多是越来越自信、越丰裕或格局越大的例子,所以猛一听他所说,说实话,我有点震撼。
明明当时是自信而坚韧的少年,为何会变成现在向几乎无关的人问询奇怪的问题,并企图得到答案的年轻人呢?
后来,他又问我,他总是克制不住花钱的欲望,怎么办?
——他所谓的欲望其实真的不算是欲望,而且按照他的储蓄率来说,反而有点过分节制了。
但是,撇开具体问题,他所有的疑问及念头,都指向同一个方向:他似乎被金钱禁锢得太深了。
(四)
我觉得,我应该也是一个被金钱禁锢住的人——直到现在还是没有完全挣脱。从小生活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中,甚至因为缺乏物质而遭受过毁灭性打击的人大概能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觉察是否被金钱限制了格局的方法很简单:只需检视从小到大,你有多少想做而未做的事,最大的理由是缺钱。
我还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曾经很想学钢琴、古筝和绘画,但是妈妈的答复一律是太贵,学不起。
到了后来,我再长大一些,也开始用能不能要得起,而不是想不想要去衡量那些出现在我脑海里的念头。
再后来,到了大学,我已经学会了用金钱这个单一的量度去测量我的梦想,我想做的事,我在过的生活。
现在回忆起大学里几乎没有出去旅游,每逢节假日都宅在寝室的最大原因,居然是太穷,免不得要唏嘘。
我一直觉得之所以“理财”这个词,为我带来如此大的改变是有契机的:从小活在对金钱不受控制的恐慌中的人,一旦发现金钱的规律是可掌握的,生活是可控的——至少不会为了钱而变得无力,你会有更多的力气去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并真正做到心无恐惧。
(五)
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终极自由的人,认真说来,是我的室友,G小姐。
G小姐是传说中的东北妞,我一直戏称她是来自边境线的女人,也特别喜欢她一口彪悍的东北乡音。
在G小姐刚搬来和我同居不久,作为理财控的我自然和她讨论起了财务情况。
G小姐比我虚长2岁,工作经验却比我多N年,薪资自然也比我高——不过几乎没什么存款。
说实话,最初,我确实以为G小姐是普通的城市月光白领,但是盘点来盘点去,却完全算不出她的钱到底流向了哪里——她讲究生活质量,但是却懂得克制;虽然偶尔疯起来会因为“想体验开车的感觉”这种理由而去贷款买车,但是大多数时候,她都保持着很低的消费水平。
G小姐总是跟我说,她觉得自己太幸运了,总是有美好的事情毫无道理地发生在她身上,老天总是在眷顾她,好像永远不会有困窘,也永远不会缺钱花。
平时在家里的G小姐最大的爱好是看各种剧,能躺着就绝对不坐着,似乎也不符合“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
直到后来,刚来上海的入职还没多久的G小姐在还没熟悉职场的环境,就学钢管、芭蕾、架子鼓学得风生水起,无论说起什么,她都说有学过的时候,我渐渐能察觉出她幸运的端倪。
G小姐很特别——特别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大的障碍的金钱,在她眼里什么都不是,或者说只是换取人生体验的通行证——除此之外,别无意义。
加上她强得可怕的执行力和(大概)东北妞与生俱来的执着,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她值得她所感受到的幸运。
(六)
李欣频老师在上海的课上讲了她两个学生的故事:两个环境类似、家境类似的学生都想报名跟团去南极,但区别是小A决定先存下10万报名费再去报名,而小B选择了先报名再去考虑报名费的事。
报完名以后,小B利用众筹筹集了大部分报名费,自己凑齐剩下的,他迈上了去南极的旅程。在路上因为热心,加上翻译功底扎实,很多游客都聘请他作为翻译,他赚足了餐费;同时,他的表现出的良好品性,也让南极科考队邀请他共同参与科考工作。回国以后,甚至有不少当时的游客向他抛出了橄榄枝,给offer邀请他来工作。
李欣频老师说,这是格局不同所造成的区别。
但是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在金钱之外,多得是让你为难的事,比如,你能否想到以众筹的办法去募资,就算你踏上了南极的旅程,又是否具备彪悍的翻译能力,能否以优良的品性打动他人?在这个故事里,钱只是太小太小的一部分。
如果仅仅因为钱而限制住了人生的格局,未免太过可惜,也太过悲剧。
不过说这个故事,也是为了顺便教育教育你,有时候,你说的“假如有钱了,我就XXX”是一定不成立的,冷静的时候不妨想一想,当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有多大的程度,是在自我欺骗。
要知道,世界上有太多事,是哪怕有钱也做不到的——钱只是能加快你做事的进程,让你少绕路而已。
(七)
很多人都会谈论这几年大热的概念——财富自由,并且信誓旦旦地说,我要在XX年存够XXX万,彻底摆脱上司/父母/配偶的控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不能干涉我。
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想过,当把财富自由当作一种目的,生活反而会套上金钱的枷锁——你的一举一动都会以外界财富为标尺,心灵却不得自由。
我也见过那种辛辛苦苦存钱一年,到了年末,因为压抑不住自己的欲望而大肆消费的人——被过度压抑的欲望早晚会以病态的方式出现,财富就像鼓胀的气球,迅速膨胀以后又迅速地消扁。
为了以后莫须有的丰盛而长时间让心灵处于匮乏状态,压抑了灵魂的自由探索,人变得愚钝和不快乐,是可知的了。
唯有自由,才能带来丰盛。
不过为了丰盛,特别是金钱的丰盛而牺牲自由,却成了大多数人的常态。
(八)
《当我足够好,才会遇见你》的作者朱沐在采访中透露,她大学没毕业就嫁给了超级富豪。20岁,站在恒隆广场的朱沐发现,自己可以买下整个楼层,却什么都不想要了。
她十分感谢,在人生观形成的关键年龄,物质分丰裕意义极大,让她不会把将来要住什么房子开什么车子当成目标,“大多数人买不起会难过,看到别人有会嫉妒;买得起了,还会有新的需求;而自己拥有后,看到别人就会傲慢。这些心态,我都不会再有。”
大多数人不会有这种机会,因此,想要摆脱金钱的桎梏,相对来说也会更难一点——因为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不会发现,禁锢他们的永远都不止金钱这么简单,钱只是为他们不自由的心灵背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