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耳喀索斯者,少年猎人,貌美体健,然其愚昧而不自知美也。啰嗦女仙厄科,识其美,追之,其言不可遏止。少年初忍之,然不胜其啰嗦至极,泪崩奔出。女见其逃姿甚美,狂追不舍。少年惧怕其言甚,逃之甚快。此愈追,彼愈逃,女尤羡彼美,不可止也。女追男,然不得,憔悴而死,死前恳言于维纳斯,求美神重重责罚少年。维纳斯诺之。仙女形质消逝,仅余声,无法再啰嗦,故成为回音女神。耳喀索斯后于水边自照,见自己的影子,终认识到自己的美,不拥,不触,不吻,不食,不语,顾影,恋水中影之美,至死方休。美神维纳斯怜之,使其为水仙花,屹立水边。
02
古希腊神话很美,也很幽默。但是美,却很难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虽然美还有很多奥秘,但是人类可以感知美,并且美的学说可以传承,美的法则可以教授和传播。
少年与水仙的爱情很久以来被解读为自恋。木心先生在《文学回忆录中》将水中的影子解读为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又比实在的生活美得很多。美是人的返照,美将人的优点放大,倒置,超越。当美发展、成长到拥有意义和性格,美即脱离了主体,超越了主体,称为全新的客体。
03
希腊神话将美赋予人格化的神。好处是接地气,形象化生活化易于流传。坏处是使读者混淆了美与人性的区分,美不能代替人性的全部,反之亦如。维纳斯是美神,可是却善于嫉妒,支持特洛伊城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也许在希腊人看来,审美和良善、和平、喜乐、正义等道德观念不搭界,美受限,但审美拥有自由性。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二战中纳粹杀害几百万犹太人,仍然具有审美的意义,这样的理论不仅仅糊涂,而且具有邪恶的倾向。
04
培根认为,“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显然培根心中的完美,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中庸之道,道德与行为影响了人对美的客观评价。培根是老实人。
纪伯伦说,“美是永生揽镜自照。你就是永生,你也是镜子。”他借鉴了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而且与《圣经》中“镜中返照,荣上加荣”有关。一直以来,纪伯伦是联结东西方文化中,极重要之一人。他用东方式的语言告诉我们,美无法被创造,只能被感知。美是先验性的,美指引了人的道路,甚至美即道路。“你们到哪里追求美,除了她自己作了你的道路,引导着你之外,你如何能找着她呢?除了她做了你的言语的编造者之外,你如何能谈论她呢?”(__纪伯伦·先知)
05
古希腊神话中的美,美轮美奂,却失之混乱。所谓诸神黄昏的说法,用来形容古希腊的审美倒也贴切,任性,随意,凄惶,紧张。而人性在现实重压和文化迷茫之间,保留着不屈不挠的抗争与希望,因此古希腊人创造出一个个神衹,勇武有力,杀伐果断,外形俊美,可是即便如此,那些真正让人感动的美,依然缺乏。
有时我想,对于文艺复兴的原型希腊,可能我们被教育的观点是有问题的。古代希腊的文化表面上健康、优雅、平和、高贵,但像用“瓦片驱逐法的民主”来杀害苏格拉底的雅典,以及高度军事化专制化的斯巴达,似乎表现出古代希腊文化的世俗化倾向,而在一个世俗化和实用化的社会,美是无用的。
然而在泰戈尔的笔下,美是这样的:“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东西方文化中的美有何异同?
下次我们一起看看,我眼中心里的东方之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