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宏涛
周六下午去市里上心理学的课,一个同学提到,她只用了一次,就神奇地治疗了一个得了抽动症两年多的学生。
具体的过程是:先让那个学生(忘了是小学还是初中了)做放松练习,然后让他画曼陀罗画,画的过程,那个学生的手一直在抖动。她看着感觉好心疼,但看到那个学生虽然手一直在抖动,很痛苦,但仍然坚强地在画画,她很感动和钦佩这个孩子,就不断肯定、夸奖和鼓励他。
画完后,和他谈心,听他诉说自己的苦恼……她只是在旁边倾听和鼓励他说下去。
等结束后,她的手指头不受控制地抖动了很多天。她觉察到自己是因为心疼那个学生,才导致感同身受,自己的手跟着抖。于是她接纳了自己的手的抖动,手就不再抖了。
第二次见那个学生的时候,那个学生也奇迹般地不再抖动了。
其实我也有不少类似的经历。并没有说什么,只是静静地陪伴和倾听,求助者的情况就大为好转了。
下课后,她说想报我的自传写作班,但是时间少,担心限定时间写不完。我说: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大不了放弃那四百块钱的奖励就行了。
她说:那怎么行?既然要参加,就一定要按时完成。这样放弃奖励太亏了。
所以还是不参加了,是不是这种想法的人很多啊?其实很多事情说到底,还是钱的事情。对金钱的观念,导致我们多了很多左右为难的事情。如果我们对金钱的观念是开放的,而不是保守的,那么,很多苦恼就不复存在了(前提是不那么穷)。
晚上和自传写作群的朋友们交流写作的注意事项,以及在商学院和李笑来的群交流。
周日上午在童年阴影父母关系群讲座,然后去镇上坐面包车准备参加橙子学院的线下聚会,悲催的是迟了几分钟,上一辆车刚走,于是我从11点05分等到了12点车才开。
于是,本来逛万达广场的计划破灭了。到万达的时候,聚会已经快开始了。只和线下聚会的负责人聊了一会儿。
大家在一个咖啡厅交流,一共七个人(有个来得晚),点了三份双人套餐。我点的是传说中的拿铁咖啡(理财界有个术语叫“拿铁因子”,它源自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妻,每天早上必定要喝一杯拿铁咖啡,看似很小的花费,30年累积算下来,花费竟达到了70万元。因此,理财专家建议:要每天记账,找出不必要的花费,只买必需品,不放过小额花费。——这个观念遭到不少人吐槽:你不抽烟,你的奥迪呢?),还选了鲜果松饼。结果松饼上错了,上成了香蕉巧克力松饼。好苦。而拿铁咖啡,苦得我差点吐了。
勉强喝完,比喝药还难受。
我发现我这人真不是富贵命。从小不喜欢吃月饼,后来在四星级酒店办公了几个月,非常不舒服,现在喝拿铁咖啡,吃巧克力松饼,给我的体验都很不好。远不如农家小院、粗茶淡饭(不包括剩馒头和我爸爸炒的菜)清香可口。我也不喜欢大鱼大肉。我的身体只喜欢清新自然的农家小菜,比如炒土豆条、番茄鸡蛋、粥、葱花饼……
大家谈了加入橙子学院的收获,谈了这个月计划完成的情况等。
我发现不少同伴陷入到了这样的误区,就是什么都想学,但学了不用,就这样一直在学,总觉得自己学得很精通了再用。结果就是一直在学,但自身一直没什么改变,只是头脑里多了一些知识。成了为学习而学习的人。不学习就焦虑,但学习了,却没什么效果。因为他们学习时的目的不强,就是觉得不学习,闲着或玩游戏太不上进了;而加班工作呢,又太厌倦了;于是给自己找个高大上的事情做,那就是去上课、读书等。
我给的建议是:以终为始,想想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从这个角度入手。比如你希望三年后或一年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那你就照这个方向努力。而不是只单纯地学习,但一年后,三年后,思想和状态还是和现在一样。
另外一点就是,只学习,不输出,学习效率就会很低很差。要和自己的经历和思想融合起来,学以致用!
晚上回到家,开始在亲密关系沟通群讲课,讲了一个小时多一点。大家互相很好,我只讲了一个点:当你愤怒或自责时,最应该做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