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任性哭闹只为要一个幸福棒棒糖!
01
我初中时的一个好朋友沉井自杀了。
昨晚听到这个消息,心底难掩悲痛,虽然我们最近的一次联系也是在五年前,年少的友谊被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冲淡了不少,但听到她如此结局,还是心痛不已。
许是身世使然,上初中时,她就是个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女孩。家里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父母为了躲避计划生育政策的严厉惩罚,就把她送到姥姥家寄养。老人骨子里的重男轻女思想,决定了她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幼年爱的缺失,让她成为一个沉默、隐忍、没有安全感的女孩。
瘦瘦的小小的她,总是一副受伤小猫的样子,惹得圣母心泛滥的我的同情,在同学们集体的冷漠隔离下,我和她玩在了一起,这一玩就是10年。
初中毕业后,她辍学了,懵懂的15岁跌跌撞撞地进入社会,因为内心爱和安全感的极度匮乏,也缺少大人的引导,她吃了不少苦头。早早地恋爱,并且都是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畸形的爱情里,她找寻的也不过是童年缺失的爱。
我上大学时,她还找过我,那时她染各种颜色的头发,穿恨天高,换男朋友如换衣服。一起走在街上,我都刻意跟她保持距离,心底隐约滋生的清高和优越感,让我觉得有她这样的朋友,会惹来大家的误解和嘲讽。
现在想来,那时的她虽然被社会的大染缸浸染得没有那个年纪该有的青春和阳光的气息,她才更迫切想要继续和我这个在她看来乖乖女的朋友的友谊,用这仅有的一丝阳光,照亮她看不到希望的黑暗生活。
而那年我刻意掩藏的冷漠,这些年对她的逃避,又何尝不像那些让她失望的刽子手,合力切断了她活着的希望。
她结了两次婚,第一次结婚时兴冲冲地邀我去当伴娘,我借口工作忙推了。那次之后,我们便少了联系,敏感如她,肯定也觉察到我的疏离,便知趣地淡出了我的生活。
哪知几年后再听到她的消息,却是她因为生活的诸多不顺,在父亲一次次骂她还不如去死后,选择了跳井自杀。
她像个寻爱不得的孩子,也不懂如何爱自己,用冷漠和攻击表达自己对爱的渴望,却把身边可能的爱和温暖越推越远,终致让自己习惯冰冷,又在自我矛盾和外界的不解中走向绝境。
其实每个人心底都住着一个孩子,幼年某种心理缺失会在潜意识里根植下来,影响我们一生的轨迹。如果引导得当,我们就能顺利度过人生的各种困境。心结难解,便会在心里种下一颗定时炸弹,摧毁我们苦心经营的美好当下。
02
今天参加前央视著名主持人——樊登的读书分享会,他谈到自己的母亲,也有一段难以释怀的经历,郁郁难解终成抑郁症。
父亲在她极小时就离开家,在全世界各地经商,直到她18岁才回来。而她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这个从天而降的父亲,更不能原谅他从未履行过做父亲的职责。
对父亲的恨绵延在她的生命中,久久不能释怀。樊登给她找来德国的心理医生帮她疏导,找到症结后,医生找来一个人扮演她的父亲,并要求她对父亲说谢谢。
可她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医生就提醒她:做不到就接受自己抑郁症的现状,想改善就努力去做。她终于还是对“父亲”说了谢谢,说完后大哭几个小时,第二天,困扰她多年的神经性背痛奇迹般地好了,抑郁也渐渐缓解至消除。
那个恸哭的妇人,虽儿子也早已成人,那一刻她却像一个被父亲冷落多年的委屈的小女孩,那声谢谢里饱含着她对父亲的谅解,那段没有因为父亲的离世而结束的对抗关系,也在那一刻冰释前嫌。
03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很多人在成年后出现的行为偏差,多是早年间经历过的心理伤害铸成了一个无法抹去的痛点,形成“资格缺失”心理。
每一个缺乏资格感的人,内心深处总有一句魔咒:我不行、我不配。
而这心理伤害的主要来源就是我们最亲近的人——父母,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让幼小的孩子心理留下一片暗影,那颗孤独的心永远活在自我否定的黑暗里,以致成年后还不能以成熟理性的方式生活。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领教过父母的暴力,身体的暴力很常见威力也不大,偏是那些匕首般尖利的语言,深深剜进血肉,疼痛多年还未消减半分。修复能力强者,只留下浅浅伤疤。免疫力低下者,那伤害便如影随形,困扰一生。
最悲剧的是我的朋友这般,自己活得混沌无知,父母也未能在她需要爱时,给她强大的精神支撑,还为发泄情绪,口无遮拦,生生地拿去她最后的救命稻草,任冰冷的井水将如花的生命埋葬。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纯洁的天使,带着对这个世界最美好的憧憬,对父母的依赖,对生活的希望,对幸福的渴望,欣欣然降临到人间。
我们要用心呵护,才能让一颗脆弱的心免于破碎;
用爱温柔鼓励,才能铸就坚强品格和柔韧性情;
用智慧护航,一个美好的希望才不会落空。
愿每个孩子都能幸福长大,快乐生活!
愿天空不再有流泪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