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天时间里,我尽可能抽出所有工作以外的时间,在地铁上,在公车等红灯的几十秒中,在午休的最后二十分钟,在领导回复事情前百无聊赖的时间里,争分夺秒地翻到上次读到的地方,读一段,甚至只读几句话。
这并不是一本能够顺畅读完的书,更准确地说,你当然可以用一种急于知道结局的心情去读每一个故事,略掉那些小小的细节、那些奇妙的比喻、那些曲折的顿悟和疑惑。但是,那样读的话很浪费。即使我已经很认真地读过一遍了,也仍然想在以后的某个时间里,重读其中的某一篇,甚至某段让我感同身受的文字。
这本小说由五个中篇组成,《与情敌同居》《谁人是你一生中最爱》《蓝衬衫的女孩》《我妻子的双重生活》《30、50、70》,最后一篇在连载的时候叫《外婆的面条汤》。五个故事都是以第一人称书写的,除了第四个略微有点悬疑、有点诙谐且不太能归类的故事之外,另外四篇中的“我”都很好辨认。故事里的女孩子,每个人似乎都还没准备好就被一把推到现实生活中,踉踉跄跄,无论在生活还是在情感中,都多多少少有一点狼狈。她们也许不够勇敢,不够精明,不够强大,甚至也许不够纯粹,可珍贵的是,她们都没有因此就用世故的外壳包裹自己,变成连过去的自己都讨厌的大人。
有人写评论,认为方悄悄的小说是贴着现实的质地写的。为什么会给人这样的感觉呢?我想那是因为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生活流动的本质。流动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我们对他人的态度,以及,我们曾经认为永不变质的感情。《与情敌同居》中,郑华娟(联想出来的第一个词是“蒸花卷”,2333)从对房子的不舍到终于接受房子卖掉的事实,她也终于割舍了与何洋的感情,并对陆远、王海涛有了新的感受。《谁人是你一生中最爱》中,小玉放手了对丁哲的残念,对自己、对她统许珺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如果说爱情有什么秘密的话,那就是爱情的易变性,而这种易变性,也体现为一种流动。
《蓝衬衫的女孩》里面,有一群在方悄悄其他小说中比较陌生的角色,他们就是富二代们,他们有钱,所以行事乖张,不受约束。从大学毕业之后因为挂科而不能毕业只好去当超市收银员的迁美,因为阿蓝的关系同这些人牵扯在了一起。这个中篇与书中另外几篇的气质非常不同,可以说是用完全不同的材料编织而成的。我想这个中篇对于作者可能有很深的意义,为了回应或回答曾经遇到的困惑,为了努力理解在自己理解范围、生活半径以外的那些“他人”——这样的困惑也同样存在在我的身上,因此读来很有共鸣。当然,故事的底色还是浪漫的,那个停留在少年时代的秀泽,简直是少女们理想的爱情男主角——因为停留在少年时代而保留了少年的洁净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得说果然少女的爱跟成年人之间的爱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啊。另外,这部小说还有一个细节牵动了我,那是迁美打工的咖啡店,名字叫STATION。在我的大学旁边,曾经有一家小小的咖啡店,我的朋友曾经在那里打过工,店的名字我忘记了,却一直记得它旁边的一家美式三明治店的名字:TUBE STATION。
《我妻子的双重生活》写了一对陷入麻烦之中的年轻夫妻的故事,丈夫在婚姻中三心二意而且比较蠢,妻子貌不惊人(像刘玉玲那样有方下巴)却意外的聪明。我个人觉得这篇小说是方悄悄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冲击新类型的一种尝试,却因为力有不逮而中途转向。尽管如此,新类型的加入,让这篇小说在思考和疗愈之外,还多了一些好玩的感觉。至于故事究竟是怎样的,还是不要在评论里透露比较好,因为毕竟还是有一点点悬疑在里面的。
《30、50、70》,小说里面的三位主人公是一个家庭中的三代女性,她们有着各自无解的问题,她们互相嫌弃却也彼此扶持,在各自的人生里寻找出路……作者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这样一段:“这就是我们一家人。绝对不能住在一起,不然恐怕会把房子炸掉,可是,当我们三个人在桌前坐下,妈妈们给每人面前盛了一碗汤,还是会觉得,这是一个没法拆散的家庭吧。”作者用分不清楚面条和汤底的面条汤来比喻这种生活,却不知,这个中篇也像极了这碗面条汤,柔顺地滑过喉咙,无法描述,“哎,什么也不用说了吧。”
如果说方悄悄前面的小说像一团温暖的光,那么从这本书开始,有一些东西从这团光芒中显现了出来,那是终于下定的、属于写作者的决心。作为读者,能通过其作品充分地体会到这种悄然发生然而坚定的转变,是一件多么难得,也多么荣幸的事。希望能看到悄悄的下一本小说,希望能一直关注她选择的道路,会延展到什么样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