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晓是纯属贸然造访来咨询室的,由于她之前没有预约,之前对于她的情况一点都不了解,以至于30岁的她和丈夫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竟然感觉,是一个爸爸带着女儿!
晓晓很乖巧(乖巧用在30岁的她身上一点都不过分),在我询问她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她怯怯的眼神望向丈夫,几乎同时她丈夫就很自然的替她回答,而且在我提出需要晓晓单独留下来进行咨询的时候,这位丈夫一边往出走,一边回头安慰她“不要害怕,我就在隔壁房间”,全然一副爸爸关照小女孩的姿态。此时我心里已经有了初步判断——这是一个需要长大的“小女孩儿”!
晓晓说出自己最初的困惑,是父母那种“你的一切移动左右我的视线”的束缚感,想逃出去的想法和密切被“关注”的压迫,搅得她心神不安,她想到了来做心理咨询。
晓晓身上所反应的,有多方面的心理问题需要探讨,今天这里先说其中一个,就是为什么她30岁了,还表现得像个小女孩儿?
从晓晓的表面事件情况看,一方面 ,她对丈夫有着孩子般的依赖,而丈夫真的回应了她的期待,以一个父亲般的爱无微不至的全方位呵护她;另一方面,她却想逃脱同样是无微不至的关注呵护,不同的是,那份关爱来自父母。
那事实就是,她需要这样被孩子般的关照!
原来,晓晓小时候是在亲属家被轮流看大的,缺少与父母的情感链接,在她最需要父母呵护关爱的时候,她们不在身边。于是那份缺憾被深深的埋在潜意识里,虽然岁月添龄,可是她心底那份对父母关爱的渴望,像一双魔幻的手,执着的把她停留在一个小女孩儿的样子。
这个由潜意识需求牵引着的小女孩儿,成功的唤起了父母早年对她的歉疚,他们几乎把全部的注意力都转移到她的身上。而晓晓这时候,有了能够满足她所有期待的丈夫,于是她一方面继续享受着来自丈夫父亲般的呵护,另一方面想逃脱父母为她编织的爱之网。我想,这其中也有对那段爱的缺失所表达的委屈和愤怒吧,这个话题我将在以后的文章探讨。
我们总以为孩子小,三两岁甚至更小不会知道发生什么,只要有个人看着她,不哭不闹就天下太平。可是越是小的孩子感觉越细腻,因为那时她的发育还在只关注自己感受的阶段,她知道自己的感觉,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一旦这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她将在以后的日子里,用更多的时间,更大的气力,去找寻和弥补。当然,同时,她也会一直带着痛,直到她和那份缺失和解,也就是和那个带给她这种感觉的人和解。这个过程,是需要她和心理咨询师共同努力来完成的。
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就像我们喜欢阳光,但不可避免也会有阴天下雨的时候。谁都不是天生合格的好父母,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尽量减少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失之痛。生命就是相互影响的过程,爱与爱也是相互滋养的支撑。愿所有的孩子长大之后,回忆起童年的时候,都会面带微笑的说“小时候,爸爸妈妈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