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1月9号,今天小程序上线了,朋友圈被一群互联网的小伙伴刷爆了,初步体验本来想写点东西最后还是决定再多看看和想一下,到时突然想到前几天朋友圈也被刷爆的网易云音乐的过去一年的数据,这几天前支付宝的大账单也有不少人晒出来,一年前微信发布小程序(当时还叫应用号)时也用过这样的方法来营销,就是微信好友的数量,时间等等
其实这样的例子确实不少,大数据营销除了个人数据以为还有其他的一些玩法,比如百度当年“中国各地搜最多的食品”等等,大数据营销的背后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思考,为什么用户愿意去分享自己所为的隐私数据,怎样的大数据更值得用户去阅读等等,今天想谈谈我的小思考
互联网时代下,其实社会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个碎一地的世界,你爸妈永不不懂二次元的明星是怎样的存在,很多女生也不懂电竞是怎样的一个世界,世界是破啐的但数据却能将世界重新串联起来,尤其是互联网的数据记录着每一个人行为动作喜好,通过淘宝就可以推算出你的大致购物的喜好,位置,价格区间,通过微信可以知道你的人脉圈子,行业,地点,而大数据营销就是通过上诉的一系列的东西得出一些结论展现给你,这些结论可能是简单的数列计算,也可能是总结出一下小结论,当然对象也有大小,大的比如简书之前推送的2016AV数据报告(包括各国浏览时长的排名啊,各国网站数量排名等),也有小的,比如网易云的大数据
现在看来做大数据给个人用户做营销的产品一般都是流量很高而且操作频繁的产品,微信、网易云音乐、支付宝都是这样的超级产品,道理嘛,显然是主句拿的足够,给你看得就越多,得出的结论就越多,其实从浏览到分享用户的行为分为两步,一个是去查看自己的数据,一个是去分享自己的数据,这两步自然有不同的心理状态
首先是查看,据我自己的观察(不准确)大部分同学是在朋友圈看到了有人分享查看自己的数据的链接而选择查看自己的,为什么,我觉得罗胖子跨年演讲的一句话说的很多有道理,人特别喜欢那种随机的收获和惊喜,而且人特别喜欢得到别人的反馈(也不是针对谁,大部分人还是比较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机器的数据就是对于人反馈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而且这种表现形式显然和语言还不一样,显得更有新引力,我想看看我去年第一歌听得什么?,我想看看去年我那首歌听最多?.....这看似知道了也没什么卵用的东西恰恰能够勾起大部分人的欲望,因为我们都爱反馈和评价,我们就是那么欲罢不能
至于分享,你看看吧,微信大数据的时候永远是好友多的,微信用的早的人在晒,网易云也是各种听比较有风格的人在分享,支付宝就不说了像我这种穷B就看都不想看。。。为什么分享,装逼才是第一刚需
最后我随意yy一下吧,如果我是运营大数据还可以怎么玩:
今日头条:今年你看了多少文章--今年看的最久的一片--你喜欢xxx的文章--xxx是你用头条最久的一天
携程:今年你一共买了xxx票--今年你一共走了x个城市--今年你旅途一共走了xx公里,最远的地方是xx
陌陌:今年有xx个陌生女孩主动找你你--其中一周后还有联系的有xx个--其中聊得最多的是xxx
欢迎继续yy,脑洞大开,今天差点犯尴尬癌了。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