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爱过的人,和经历过的事。
我从小不爱读书,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从我懂事起就常常和母亲一起看电视剧。电视剧是动态的,每个角色的一颦一笑都让我目不转睛,只要我坐在电视前,身边的事都抛到脑后。书就不同了,我总要主动打开一本书,才能看到其中的故事,我总要花点勇气将自己从上一本书里抽离,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下一本书里。
这样大的差别让我一度忘记读书,闲暇时间大多是用来追剧,或者是看电影。
时间一久,剧里人物的性格表现就会被我潜意识的全数照收。在我的印象中,傻白甜是最好命的,她们总能用自己各种单纯又张扬的举动引起高富帅的注意,最后换得一个飞上枝头当凤凰的完美人生结局。
人总是一张白纸,如果有人用一支没有削的铅笔在它上面来来回回的划,那么它总归会有痕迹的,并且划得越久,痕迹越明显。
不喜欢读书,而且总是用其他事来代替读书,循环往复,性格终究得不到改变,我终究都只能是一个咋咋呼呼没内涵可言的傻白甜。
所以我去读书了。
本想看一些有微言大义的书,用一种直接的方式去掌握更多的人生哲理。然而长久的动态乐趣鸦片让我一个月都无法看完一本那样的书,它们不停的在我的身体里叫嚣:放下你的书本吧,这本书和现在的你没缘分,这些道理应该是以后的你需要明白的!
我识趣的选择了小说,中外名著。因为上了大学看的书少了思考力度不够,我经常在看完一本名著之后觉得懵懵的,好像没读懂。没有思考的读书犹如喝了一杯无味的水,最终的收获几近为零。
我开始写读后感。小说总不像散文,常常读到中途看到一句值得琢磨的话,它是一张网,我只能在读完它的时候从全局来回味,或者是在一些重要节点上发出疑问。所以每本小说看完,我只留下了一篇读后感。
通过对比我在读散文时的读后感和读小说时的读后感的量,我有了些许疑问:思考的这么少,我读的这些小说真的有价值吗?我从中得到了什么呢?
答案就藏在时间里,藏在开头的那句话里。倘若一个人真的读过万卷书,那么他/她一定是谦逊的,一定是温和的。她/他不会轻易的对一件事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会轻率的去评判别人的言行举止。这个人一定是温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