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阳古城西门临沅江,近芙蓉楼。城门不大,城楼也不高,但已足够把所有的机动车的喧闹拦在城外,守住城内一份安静。
这让古城有了一个基本特色:静谧。此前看到的铜仁和黎平古城也包括遵义的“红军街”则不是,有商业一条街的感觉,求的或希望的似乎更在意热闹。黔阳古城给人的感觉,住在里面的人住得都很投入,也很自在,得到了安逸。
黔阳古城还大,比铜仁和黎平两个古城加起来都大,称得上“城”。铜仁和黎平的“城”,其实只是一条老街。黔阳古城里全是丁字形街巷,没有任何一条路可以贯穿全城,也就不可能只是一条老街,所以成城。
这样有意七拐八拐的城区布局,为的是防御匪患和兵祸,不让外来入侵者有恣意纵横的方便,熟悉自己城内布局的守城人胜算就更大。城建深深地融有防匪患兵祸意识,这又是湘西特色,显然系这一带有过太久太多患祸的缘故。
漫步黔阳古城,常见有某人故居标示出来,名字却大多并不熟悉。比如王有为,危道丰,黄忠浩。看介绍方知,王有为是明代这里出过的一位状元(通俗说法,并不精准),城里文庙唯一一次开启正门迎人祭孔,就是为他;危道丰是上海道台,一听地名和官衔,就知道此人得过肥缺,必是清末人;黄忠浩官不大,清末保路运动中被砍了头,虽然没有同乡危道丰幸运,但也有豪宅留存,说明钱也没少赚过。
路标标示出来最有名的,不是本地人。这人在此办有一年的培训班,实际住过的时间只会更少,但知道他的人多。此人姓戴名笠字雨农。
戴笠在黔阳虽住留短暂,其心思缜密用心良苦却已人过留痕。
黔阳古城西城门,为戴笠重修,距今整整七十年。当时的目的,是为接蒋介石来为培训班典礼,虽如此,到底还是为黔阳办了一件好事。西门之“西”,不大吉利,怕犯忌,戴笠乖巧,改城门名为“中正门”,投蒋公所“号”。有意思的是,就这门所处古城的方位而言,“中正”二字也很是贴切,毫不生硬勉强。
戴笠的培训班在节孝祠,他也住在里面。这个选址肯定用了心思。
有把“西门”改成“中正门”的心机,必然就有拿“节孝”二字示意蒋介石的核计。古城大户人家,随便选一家,居住条件都要好得多。有一个张姓人家,已在古城居住传承了18代,那房子冬暖夏凉,中间堂屋高大宽敞,还有一个类似尖塔的屋顶透出阳光,说是过去有悬空八卦图,住进去只怕会有得道成仙的快活。
然而,别的房子再好再多也没用,戴笠要的是“节孝”。
把培训班和自己放在黔阳这里,不放到洪江商城那边,也见戴笠的细心。商城那边,灯红酒绿,容易给人把柄;黔阳这边清净,落脚这里就显出很敬业的模样,别人无话可说,并不耽误自己悄悄溜到商城潇洒潇洒。
戴笠花了这么多心思,末了,也不知道蒋介石后来到底来过没有。十有八九没来。否则,导游不会一句话都没有。这并不等于戴笠白捯饬了。有正确的态度摆在这里,“领导在与不在都一样”了,还怕领导不知道?
节孝坊有戴笠生平及其所办培训班介绍,虽然戴笠住室条件一般,但整个宅院还是雅致的,也很僻静。为营造当年氛围而不间断播放发报的滴滴声,弄得环境感很强,好象一不小心,“戴长官”真的会从屋里走出来了似的。
晚上,家家关门闭户,连灯光都少有外泄。行人极少,除了自己轻轻的脚步声,古镇一片宁静。
这一路,一直想住住古镇的,今夜如愿,好一城静谧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