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1711年-1799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且实际掌权时间最长(60+4年)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正值 “康雍乾盛世”的极盛时期,在此之后,大清政权却慢慢进入了衰退。赖于其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极具话题性的治国方略,由乾隆帝生平轶事所改编的影视作品,常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被大家津津乐道。然而,如果想要客观地评价乾隆其人,仍需回归历史本身来探究一番。
初任阶段屡次“翻案”前朝
大家都知道,乾隆的老爹雍正是个实打实的“工作狂”,一生勤于理政,虽在位仅不到十三年,但却创立实行了许多颇具积极意义的改革政策,给乾隆留下了“一手好牌”。然而,刚刚继承皇位不久的乾隆,实行的新政却屡次翻案前朝,大有与刚去世不久的老爹“对着干”的意思。
雍正帝在位期间针对农商水利的一系列经济政策都被乾隆推翻改制。
实施减免赋税的政策,裁撤直隶营田水利衙门,取消了雍正为鼓励农业生产而实施的“老农顶戴”制度。河南巡抚田文镜及其继任者王士俊在雍正在位时,因推行垦荒政策而被奖誉为模范督抚,乾隆对此却嗤之以鼻,即位后第一件事就停止了河南的垦荒和捐输,并将王士俊解任。
乾隆还对雍正朝的许多大案要案进行了平反。在即位的第二年,就免除了他老爹给他叔叔们的定罪。恢复了被开除出宗室的允禩(康熙帝八子)、允禟(康熙帝九子)及其后代的地位,释放了允禵(康熙帝十四子),允(康熙帝十子)并重新授予爵位,封为辅国公。原云贵总督杨名时被雍正认为是科甲人的精神领袖,有结党营私的嫌疑,于是罢免了他的管制,罚他去治理洱海,乾隆即位后便重新征召他进京,管理国子监事务。
在文化政策方面,乾隆根据儒臣曹一士的上疏,将康乾两朝的文字狱进行了全面平反,并对查实妄奏诬告的人进行定罪。然而,对于著名的曾静案,乾隆则严格要求不予平反,并将《大义觉迷录》定为禁书,收缴礼部。雍正生前曾留有遗言说不杀曾静和其弟张熙,而乾隆继位仅三个月就把两人凌迟处死了。
从史实角度可以看出,刚刚继位的不久乾隆,在实施治国政策时就处处“打脸”老爹雍正(虽然乾隆本人始终不承认),这无疑体现出乾隆与雍正在政治观点上的明显差异。
宽严相济的治国理念
根据之前的可以看出 ,乾隆帝的治国方针可以说是因时制宜,亦宽亦弛。实际上,乾隆帝在继位的第二个月,便在召见总理事务大臣时,明确提出了其宽严相济的施政方针:
(乾隆自述)治天下之道, 贵得其中, 故宽则纠之以猛, 猛则济之以宽。而《记》称一张一弛, 为文武之道, 凡以求协乎中, 非可以矫枉过正也。皇祖圣祖仁皇帝(康熙), 深仁厚泽, 垂六十年休养生息, 民物恬熙, 循是以往, 恐有过宽之弊。我皇考(雍正)绍承大统, 振饬纪纲, 俾吏治澄清, 庶事厘正, 人知畏法远罪, 而不敢萌侥幸之心, 此皇考之因时更化, 所以导之于至中, 而整肃官方, 无非惠爱斯民之至意也。……惟思刚柔相济, 不竞不絿, 以臻平康正直之治。夫整饬之与严厉, 宽大之与废弛, 相似而实不同, 朕之所谓宽者, 如兵丁之宜存恤, 百姓之宜惠保, 而非谓罪恶之可以悉赦, 刑罚之可以姑纵, 与庶政之可以怠荒而弗理也。(《清高宗实录》记载)
可以看出,初任时的乾隆治国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他先是客观评价了祖父和父亲对于治国所用方针的观念差异。先是提出祖父康熙帝的政策“恐有过宽之弊”;而后,表面上说父亲雍正的“整肃官方”是“无非惠爱斯民之至意”,实际暗示其治国之法或有些过于严苛,进而提出了自己中和两方后的“执中”的治国态度。
实际上,乾隆宽严相济的政策,出发点是好的,其具体目的无非两点:
一是考虑到当时的时局,对前朝的施政弊端的纠正。正如康熙末年宽纵政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弊端需要雍正帝实施严苛峻法来予以整饬。乾隆所实施的宽容政策,同样是对前朝的严苛猛政所导致的“矫枉过正”之处的再纠正。
二个是强调中庸与协调。儒家思想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即使像清朝这样的夷族专制政权,也避免不了受到其深刻影响。乾隆帝在国策上的宽严相济之举,整体体现了其要践行的中庸之道。元年(1736年)四月,乾隆就曾在殿试策论上以“执中”为话题反复的考问参试的举人,足可见其心心念念以“执中”的思想来指导政治,力求做到完美平衡的本心。
自负的倔强帝王
事实上,无论是对前朝的“翻案”,还是提出宽严相济的思想方针,本质上都体现了乾隆其人的鲜明个性特征。
首先,乾隆帝遵循孝道且懂得感恩,其宽仁之策实际上深受祖父康熙帝的影响。康熙帝一世有一百余位孙子,而唯独将乾隆养育在自己身边。这种自幼来自于祖父的疼爱对乾隆的影响是深刻的,出于对祖父的崇拜,加之其父雍正苛政的反差,初任时的乾隆便极力推崇其宽仁的治国之道。
其次,乾隆的虚荣心极强,喜欢听到赞扬和奉承。虽然作为一国之君,被赞颂和奉迎看似是再正常不过。但乾隆并不满足于此,他需要用标新立异的方式来体现其治国才华与仁爱品格。而有什么能够比直接否定自己老爹的决策更具标新立异之噱头的举措呢?可以说,乾隆帝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树立其新朝明君的光辉形象,满足内心最深层次的虚荣之心。
作为典型的自恋型人格,乾隆帝好诗、好书、好画,无论走到哪,提起御笔就是一首诗。自诩“十全老人”,亲自撰写《十全武功记》,认为自己是一统天下,开创盛世的绝世明君。大兴文字狱, 变本加厉、吹毛求疵地坑害忠良,尽显“玻璃心”的本质。
也正是由于乾隆帝自负的性格,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其在位后期的诸多决策,使得当时的清政府对国际时局的客观判断出现了明显偏差。乾隆帝的继任者们,虽然已无自负之基,却也延续了其自命不凡、唯我独尊、故步不前的思想观念。最终导致朝代的日渐衰落,直至灭亡。
时至今日,已无需再论功过得失,作为历史上性格最鲜活的君王之一,乾隆帝的一生,便留得后世谈笑罢。
助读小标签
1. 曾静(1679年-1735年):号蒲潭,化名夏靓,清代湖南省郴州永兴县人,为一秀才。雍正年间,曾与其弟子张熙,劝川陕总督岳锺琪造反而被捕,引发吕留良案。雍正帝并未处死曾静,除了把曾静的口供收录进《大义觉迷录》以澄清事件,还要曾静在全国巡回演讲雍正的功德。乾隆帝即位后,认为这是愈描愈黑,把曾静凌迟处死。
2. 《十全武功记》:在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十月,由乾隆帝亲自撰写成,自述其“十全武功”。所谓的“十全武功”是指《十全记》所说的:“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本文图片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