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个小故事,一个人以爱老婆著称,有人问他老婆多少钱卖,他一口回绝,多少钱也不卖。
但那个人不停的追问:
“5000元卖不卖”
“你神经病啊”
“5万元卖不卖”
“你再说我就报警了”
“50万元卖不卖”
“你这个人真太过分了啊”
“500万元卖不卖”
“你这个人究竟什么意思啊”
“5000万元卖不卖”
“你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
“5个亿卖不卖”
……
据说在他老人家还在犹豫的时候,老婆已经背起小包跟人走了。
这当然是杜撰的故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理论特例。
前天看了简友@小小地雷 作品《没有不出轨的伴侣》,她的结论出轨是人性,要么精神出轨,要么都出轨,不出轨不符合人性。这个观点我基本上认同,每个人都可以自我证明。
上面那个爱老婆的人,5000万还在犹豫,真有人出钱,估计500万我就出手。如果有人想买我的话,希望我老婆在这个基础上打对折出售,不要犹豫。
我重新总结一下:人性是靠不住的,尤其是经不住考验。更准确的说绝大多数时候人性是靠不住的,极端个案除外,个案没有意义。
那怎么办,还要不要相信人,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怎么处理?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弄清楚人性的本质,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反而更容易解决,那就是有条件的信任。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你对别人的信任,都应该是建立在某种条件之上,没有永远的信任,也没有绝对的信任。
即使是@小小地雷 年纪轻轻就对人性认识如此之深,几乎可以肯定她还是会选择婚姻,就是说她会接受精神出轨或都出轨。婚姻某种程度是必须的,而完美的婚姻我们都配不上,甚至我们常常配不上对方。
婚姻不是因为完美而存在。有个经济学家从经济学角度,诠释了婚姻的必然性——最低成本的生存方式。长期而正常的性生活是必须的,通过购买代价最大,随机交配风险很大。婚姻制度既解决了安全性问题,让双方的性购买成本几近于零,还有助于社会稳定,简直算得上完美。婚姻忠诚义务并非是双方的必须,而是这个制度稳定性的需求,因为不忠诚这个制度就执行不下去。
有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婚姻中的当事人对忠诚也有需求。这个我当然不否认,但究其根本,我们对忠诚要求也是体现在对婚姻稳定需求之上的,这也是婚姻制度的基础。但人的这种需求是动态的,对于有新欢或者有新目标的人来说,这种需求就不存在了,甚至相反。而双方都没有新目标的时候,这种想法又没有意义。颠三倒四说了半天,只是想说明,婚姻中的当事人这种需求并不是刚性的,而是随着条件不断的变化而变化的。
更变态的需求是,对方对自己是忠诚的,而我可以对对方不忠诚。封建男权主义,基本上是这么不要脸。社会文明了,这种不要脸的制度就无法执行下去了。
文明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
我不能保证对对方绝对忠诚,那么我也无法要求对方对我绝对忠诚,这是第一原则。
我尽可能的保证对对方的忠诚,那么我也要求对方尽可能的保证对我的忠诚,这是第二原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现实结果只能退而求次,你可以精神出轨,但身体不行。
我可以接受对方的不忠诚(忍受),也可以不接受对方的不忠诚(离婚),对方也可以忍受或不忍受。
道理说到这个份上,什么没有不出轨的伴侣其实就是一句无比正确废话,就好比说没有一个完美的人,没有一个完美的国家,没有一个完美的机器等等。能感受到小小雷们那种不甘心,但无论是认识不到还是对完美的痴迷,除了徒增烦恼,不会有好的结果。
完美的婚姻是不存在的,但爱情可以,起码在一段时间内,在柯尔蒙还能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候。美好的东西都是短暂的,长期的叫正常,不叫美好。
真正美好人生,就是和不同的人不断的谈恋爱,前提是衔接足够好的话。这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相违背,你的好社会不接受,你还好得起来吗?
说来说去,这个社会真的不完美。
接受吧。